第315章、九边试锋 (第1/3页)
朱慈炅童声出口,三位候任封疆大吏齐齐变色,这是要干大仗吗?一瞬之间,陕西这个大饼都有点不香甜了。
陕西本来就是灾荒,救灾的粮草都不济,怎么还有余力干仗,是个人都要深思。
不过,很快王家桢就反应过来,他想起一件事。
“陛下的意思是利用林丹汗吗?臣等不知道林丹汗南下和朝廷达成了何等协议,但是鞑虏多变,不可全信。”
就这一句话,朱慈炅就否定了让王家桢去天汗部,那里全是你口中的鞑虏。
这个王家桢依然信奉的是打压利用蒙古人那套,开口闭口“夷狄之人,不知信义”,真把蒙古人推向建奴那边,你们又打不过。
“朕没有见虎墩兔。阶下之囚还搞不清自己身份,以为自己是了不起的蒙元大汗,和乌斯藏勾勾搭搭的想从大明身上捞好处。
朕没有直接要他人头,已经很给忽必烈面子了。
关着也好,多吹吹江南的海风他才能清醒,他不是带了八个老婆吗?让他生,总能生出一个真心向大明的蒙古大汗出来的。
他关在南京,要是还能跑回草原,呵呵,算他本事大,也算朕养的人全是饭桶。他不在草原,他说了什么需要什么,还不是你们到草原上代为转达,这个不需要人教你们吧?”
王家桢有点目瞪口呆,不愧是三岁亲征的主,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他瞥了眼孙承宗。
孙承宗闭眼不语,别跟小皇帝讲儒家那套,小皇帝自己就是儒学宗师了,不过人家学的是永嘉学派。
朱大典有些激动,屁股带动椅子作响。原来大明还有林丹汗这个王牌,那么移民河套也不是不能考虑啊。军功最大啊,如果能夺得此功,这不就妥妥的下一个孙承宗吗!
梅之涣倒是很慎重,皱着眉头低头沉思。南京的确很有钱,但大明没粮啊。真要打,蒙古人来去如风的,成祖都搞不定,如今更必然是劳师无功,徒耗钱粮。
不过,有没有可能考虑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毕竟有林丹汗这手好牌,真要让皇帝说的,关在南京生娃,是不是太浪费了?
“朱卿,你的看法呢?”
朱常淓有些恍惚,毕竟他顶着小朱公子的名头在南京活动,不少商人都以姓相称。当然他很快也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