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危房之喻 (第2/3页)
有些明白刘一燝的传信,为何“废除科举莫争”。科举是大明核心政治,同时也是小皇帝改革的核心政治。
“陛下洞见本源,老臣自当追随。只是陛下这‘试举之法’牵涉重大,国库恐怕无法承受,未必是良法啊。”
朱慈炅眼中自信大增,黄立极没有和他争辩,反而转为支持,他不知道其中微妙,只觉得自己想得没错,老黄都认同了。
“先生考察之地不妨再加一个常熟,那里一县之官已逾一府,其县不但可以自养,税入还数倍增之,朕收到消息,他们夏粮同样丰收。
他们蒋县令目前在申请建设虞山大学堂,想要借科举改制的东风,将常熟打造成江南新学基地,以此吸引工商人脉。所以希望缓交朝廷正税,或者允许常熟县衙向银行贷款。”
黄立极眼睛一亮,丰收二字,好难得听到,他也脸上露出喜色。
“如此倒的确值得去看看,这个蒋县令倒是个难得的人才。”
朱慈炅摇头。
“那可未必,他不过有个好哥哥罢了。天工院的蒋中葆,什么中枢动向不知道,要指点他兄弟自然轻而易举。”
黄立极恍然。
“陛下也不必苛责,无论如何,他做出了成绩。况且,中葆是陛下近臣,陛下这话容易让人误会,上下生疑,奸人则可乘间。”
朱慈炅立即正色施礼。
“多谢先生教诲,朕记住了。这想法的确不对,差点一失二鸟。”
朱慈炅这个一失二鸟,让黄立极一愣,继而大笑。
“陛下,不可以鸟喻臣——哈哈!”
黄立极嘴上如此说,还是接住了朱慈炅的话梗的,皇帝和首辅论政氛围一下就轻松了,似乎什么科举根基,危房论都不重要了。
朱慈炅也附和发笑。
“当然,常熟是特例中的特例。地处江南水乡,有天然地利也有江南发展、上海开港的红利,最重要的是,常熟没有了士绅。”
黄立极神情立即严肃。
“陛下这么一说,老臣想起来了,就是那个突袭新六卫,后来全县士绅发配海岛的地方。倒没想到因祸得福。
只是陛下既然已经知道这是特例中的特例,便也应该知道,不可能推及全国啊?不说南北差别巨大,便是南直其他地方怕也不行吧?”
朱慈炅颔首。
“是,但全国都可以以此为目标,靠近此地标准。其实山东应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有些距离,具体情况朕不太清楚。
只是山东是省,地方大了,问题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