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咱们回巴黎吧 (第2/3页)
的批量生产。
莱昂纳尔知道自己策略奏效了:“于是,文学的题材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转移。从歌颂神与英雄,到描绘骑士与贵族,再到刻画普通的、甚至卑微的小人物。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之所以能被书写、被传播、被阅读,首先是因为书写和阅读它们的物质成本已经变得可以承受。
是技术的进步,为文学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更真实人间的窗口。”
利希滕费尔斯院长的眉头开始微蹙,他觉得莱昂纳尔的讲话方向似乎走向了一个他不愿意看到的方向。
但他无法打断,只能忍耐着性子听这个年轻人怎么讲。
莱昂纳尔说到这里,稍微停顿,然后语气谦卑地说:“我刚刚在想,绘画艺术的发展,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规律呢?”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这句话抓住了。
“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固然永恒,但其创作往往依赖于教会或贵族的资助。主题自然要符合资助者的要求——
宗教、神话、历史、贵族肖像……这种艺术不仅‘崇高’,而且‘昂贵’。”
莱昂纳尔的声音愈发真诚,但话语中的诱导意味也愈发强烈。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随着绘画材料本身的发展——比如过去‘群青’只能通过磨碎青金石来获得,价格相当于等重黄金;
1克‘骨螺紫’,需要从2万只骨螺中提炼,则比黄金还要昂贵。
现在呢?这些颜料都可以化学合成,然后在工厂里被灌进铅管,最后被大家揣在口袋里。”
台下有学生下意识地点头。
他们也对过去颜料的昂贵有所了解,知道如果不是化学颜料的普及,这里的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资格学画的。
莱昂纳尔的声音并没有停:“又比如,帆布、画板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便宜、更耐用了?
铁路出现了,让画家可以更方便地离开画室,走向户外、乡村、市井……”
他看到台下一些学生的眼睛开始发亮。
“当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变得像纸张和墨水一样相对便捷、普及时,这是否也会解放画家?
使他们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大型订件、对特定资助人的依赖?
他们是否也会开始关注那些更日常、更瞬间、更个人化的景象?
——比如田野上的草垛、水面上的光影、城市里的火车站、咖啡馆里的人群、甚至是一位普通农夫疲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