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忽悠洋人 (第1/3页)
王承弼听了江瀚这番话,眉头依旧紧锁,显然还是放心不下。
他躬身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道:
“大王,依臣下愚见,还是得小心这帮传教士在私底下搞什么小动作。”
“万一这帮人偷偷发展信徒,到时候尾大不掉怎么办?”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白莲教的例子,可还历历在目啊。”
其实对于西方传教士这个问题,江瀚并不怎么担忧。
大明的百姓们可不像非洲、美洲那些茹毛饮血的部落野人。
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自有其根基和韧性。
论出世,有佛教、道教深入人心;论入世,儒家道统更是渗入东方大国的血脉肌理。
一个来自万里之外的西洋教派,如果不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想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谈何容易?
即便是后世,教堂也得依靠发鸡蛋、发牛奶这一招,才能勉强吸引一些爱占便宜的市井百姓前来。
等好处到手了,谁还听你叨叨什么福音、圣教?
不过,王承弼说的也不算错,确实要提防有心之人借用外来教派的名头,曲解教义,滋生事端。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
江瀚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道,
“这些虔诚信教之辈,往往不事生产,而又行事偏激,是得好好管教管教。”
他思索片刻,随即招来一旁侍立的内侍,
“拿纸笔来!”
很快,一个穿着青布袍的小黄门快步进来,手里捧着纸笔,躬身候着。
“我说,你记。”
“记完后,立刻送到户部、礼部的赵主事手上。”
那小黄门点点头,连忙提笔蘸墨,屏息凝神。
江瀚靠在椅背上,一条一条细数着命令:
“着礼部,即日起将原有的僧录司、道录司整合归一,成立一个新衙门。”
“新衙门就叫宗仪院,负责总摄一切宗教事务。”
“无论是拜佛的、修道的,还是信那西洋上帝的,所有僧侣教士,必须一一登记造册,纳入宗仪院管辖。”
“另外,这些人的税同样要收,而且要给我重重地收!”
“所有宗教人员,如果没有宗仪院的度牒,一律不得传教,甚至连僧袍道服都不准穿。”
“胆敢私穿的,一律按僭越论处!”
“还有,要让宗仪院有意识地,削减那西洋教派的信徒规模,想办法给他们设置点障碍。”
“譬如,对这些信徒加征一成信教税,或者干脆限制其科举入仕……诸如此类,要用政策宏观调控。”
“行了,暂时就这些,先交给赵主事去办吧。”
那小黄门一字不差地记录完毕,躬身领命,快步退出存心殿,身影迅速消失在廊庑深处。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看向王承弼:
“泰西诸国为了来东方传教,派出来的无一不是精英,不用白不用。”
“咱们得把这群人的本事榨干,让他们总觉得再努努力就能建教堂,再努努力就能广收信徒。”
“这样他们才会源源不断地把新学问、新技术送过来。”
王承弼细细品味着江瀚刚刚的一系列安排,这才恍然大悟。
汉王哪里是纵容传教,分明是把这些传教士当成了储备学问的粮仓,有事儿没事儿就去打一杆子。
只有让这群传教士始终怀揣希望,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把泰西诸国的学问和技术给带到四川来。
只要泰西的军队无法跨海而来,以武力碾压汉军,他们就永远不可能真正放开手脚传教。
而汉王这边,只需要几道政令下去,比如用征税限制底层信徒,用科举前途威胁中层士大夫。
如此一来,这天主教就会像无根之萍一样,永远无法大规模扩张,只能在汉王眼皮子底下乞讨求活。
说实话,王承弼很不理解这些泰西精英。
这帮人个个都是人中翘楚,为了所谓的传教,竟然不辞辛苦,漂洋过海都要跑来大明传教。
值得吗?
他正想着呢,殿外突然传来一声通报:
“大王,户部、礼部的赵主事,粮税司的李主事,还有工部庄大匠已在殿外候见。”
王承弼闻声,立刻知趣地起身:
“大王既然还有要事,臣下便先行告退了。”
江瀚点点头,起身亲自将他送至殿门处,随后又将赵胜、李立远和庄启荣三人迎了进来。
见到汉王竟亲自迎送,三人受宠若惊,连忙躬身行礼。
江瀚也没有过多寒暄,便直接进入了正题。
他首先看向李立远,吩咐道:
“李主事,如今四川初定,你的首要任务,便是厘清赋税,充盈府库。”
“你手下的粮税司,规模也必须扩大。”
“原先两曹一营的架构不变,但要在各府、州、县等地,层层设置粮税司下属机构,确保税赋能直接收归中枢。”
“上级的审计曹须严格监管下级账目,所有收支要做到清晰可查,否则以贪腐论处!”
“最终汇总的账目,必须呈报于我,并同时抄送户部核对。”
“两方检验后无误后,方可归档。”
李立远神情一凛,郑重应道:
“卑职明白!定不负大王重托!”
交代完粮税司,江瀚的目光又转向兼管户部和礼部的赵胜:
“赵主事,你身兼两部,礼部暂时可以放一放,但户部的职权需要重新明晰才行。”
“征税一事,我已经交由粮税司专管,你就不用操心了。”
“你户部只需要负责监管和审计,替我把好关。”
“此外,对于户口、田亩这些核心数据,你们户部必须做到了如指掌,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