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四章 反挖墙脚 (第1/3页)
苏录没正面回答夏邦谟,夏邦谟以为他当头当惯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一路上便没断了劝说。
“弘之兄,我知道你才高八斗,在泸州士子间独领风骚惯了,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泸州太小了,比起成都重庆如何?”
“那肯定是比不了的。”苏录笑道。
过了云峰关,驿道愈发平坦,两侧的梯田里稻浪泛黄,马上就到收获的季节了。
“当然,相信以你的水平中个举人不在话下,可是你想过没有,成都重庆在全国又不算什么了。”夏邦谟与苏录并辔而行,说着悄悄话。
“确实。”苏录深以为然道:“不说南直浙江、江西福建,就连广东湖广,山东河南,也强于我们四川。”
“所以我们得抱团啊。”夏邦谟压低声音道:“眼下杨阁老是被刘瑾发落到南京去了,但他兄弟还在朝中,还有刘学士他们……咱们四川的士子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未必不能替蜀人打出一片天地!”
“嗯。”苏录点头赞同道:“一定要团结,一团散沙什么都干不成。”
但团结在谁周围,就大有文章了……反正他肯定不能团结在杨慎的周围。
因为他没办法抢了人家媳妇,还跟没事人一样……
相信杨用修也一样。
杨慎相亲的事情十分隐秘,甚至当事人都不承认去泸州相过亲,所以夏邦谟可不知道两人背后的恩怨,还在那高兴道:“你能这么想就太好了!等到了成都,我为你引见丽泽会的同仁!”
“……”苏录见他如此执着拉人入伙。心说这样的人才,不管哪个组织都是急缺的,比如他们阳江社。
便先含糊答应下来,又问道:“舜俞兄,你听说过惣学吗?”
“呃……好像有所耳闻。”夏邦谟挠挠腮帮子道:“听说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悟出来的一门学问,连贵州提学都拜在了他的门下?”
“对。”苏录点点头,夏邦谟说的是上个月发生的事——龙岗书院成立时,贵州提学席书曾前往剪彩。
席书能以一省提学之尊,去给一座荒郊野外的私人书院剪彩,一是因为王阳明的鼎鼎大名;二是贵州的文教太落后了,他这个提学也希望能借王阳明提振一下贵州的文风。
三者,席书是四川遂宁人,黄兵宪的乡党,受黄珂所托照拂一下王阳明。
总之,席书去了龙场驿。剪彩之余,自然要坐而论道,称一称这位‘老八’的斤两。
一上来,他便直接抛出了‘朱陆异同’的千年公案,试探王阳明的学术立场。
王阳明并未正面回答,而是以龙场悟道的心得相告,向他讲述‘三统合’的惣学根基。
席书虽然没有当场信服,但回去后越想越被这门‘知与良知’的强大哲学深深吸引。
没多久,他便又回到龙场,继续向王阳明求教,与之辩论。
在后续的四次论辩中,王阳明彻底折服了席书。他用阳明先生传授的惣学,去验证四书五经的学问,结果无一不合!去思考当今朝廷的困局,自己人生的困惑,亦豁然开朗,无一不通!
席书震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