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防守反击(10k) (第2/3页)
不过刘邈还是偏心的。
为了避免这火苗给狂风给吹灭,刘邈从身上解下佩剑。
“若是遇到难处,可以用此剑!”
但张鲁只扫了那剑一眼,就默默摇头。
“孔子当年靠的不是剑,董仲舒当年靠的更不是剑!”
“还有臣的祖父,以及当年的大良贤师张角,没听说过他们是用剑来赢得人心的!”
刘邈嫌弃的“啧”了一声。
“孔子诛少正卯听过没有?这东西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真以为学术就仅仅是学术那点事?”
强行将剑塞到张鲁手中:“去吧!别丢份!”
张鲁拿着宝剑,也终于不再坚持,而是朝着刘邈作揖:“喏!”
船只靠岸,张鲁领着自己从汉中带来的徒子徒孙都登上了荆州的土地,而刘邈的船只则是继续往上,并在夏口转了个弯,进入到了汉水,并慢慢靠近襄阳。
在这里,有刘邈返回江东前必须要见的人。
“公瑾,别来无恙!呦~~你怎么留小胡子了?”
一直驻防前线,甚至在过年的时候都没有回家的周瑜与太史慈一并来到襄阳面见刘邈,不过一见面就遭到刘邈的调侃。
“过来!让朕摸摸!”
周瑜从来都是长得俊美而不蓄胡,如今看到周瑜嘴边一圈毛茸茸的胡茬,刘邈也是好奇的招手。
周瑜颇为无奈:“陛下如今贵为天子,理应有天子的样子。”
“少来!朕又没见过其他天子是什么样子!如今朕是天子,那天子自然就是朕这个样子!”
见周瑜不肯就范,刘邈索性呼叫帮手:“子明!伯言!上!”
吕蒙和陆议都是跟着周瑜学出来的,在周瑜帐下不知待了多久,但此刻在面对周瑜的眼神警告时,还是只能上前:“都督,得罪了!”
“于忠,于孝,都不能抗命啊!”
两人架住周瑜,不顾周瑜挣扎,而刘邈也终于是心满意足的摸到了周瑜留的短须。
“哈哈!”
事成之后,周瑜甲胄凌乱,眼神空洞,和被人糟蹋了的小媳妇一样,浑身上下都写满了怨气。
刘邈手中揪着周瑜的胡须:“公瑾,你咋就想着留胡须了?自己不嫌难看?”
周瑜生的白净,五官也是硬朗,即便无须,阳刚之气依旧十足!反而是留须之后看着不伦不类的,让刘邈总觉得像是林黛玉在怒拔垂杨柳!
“陛下……”
还是太史慈看不下去,为周瑜解释。
“这主要还是怪对面的袁军!”
“如今汉赵不过一水之隔,都督在巡视边境时,总有袁军辱骂都督,故此都督才决定开始留须。”
“哦~~~”
刘邈哪壶不开提哪壶。
“对面袁军骂公瑾什么了?骂你是个娘们?”
周瑜用眼神回答了刘邈。
明知故问!
“这有什么的!朕要是你,就穿着女装在岸边跳舞,然后把屁股对着对面,让对面有种的就过河来干朕啊!哈哈哈哈!”
“……”
周瑜心累。
“不是每个人都像陛下那样无……那样不为外物所动。”
无耻二字,终究是被周瑜咽了下去。
“啧啧!所以说,公瑾要与时俱进啊!若是仲达,肯定就会穿的!”
突然被点名的司马懿赶紧摇头。
他才不会穿女装!死都不穿!不信的话他可以指洛水为誓!
“哈!”
刘邈临撒手的时候揪了一下周瑜唇边的胡须,让周瑜顿时疼的龇牙咧嘴。
“你留须得留到什么时候?到时候把仗打完估计都留不到云长那样!这根本就是瞎扯!”
“回头朕帮你做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到时候看看对面还有谁敢说你娘们!”
面具?
周瑜郁闷的看着刘邈:“那臣的胡须白留了?”
“白留了!而且你还是无须好看!人家玄德都无须,你怕什么?”
刘邈让周瑜现场就将胡须剃掉,不过真等剃了,刘邈又开始后悔。
“朕让他搞的这么帅做什么?果然臣子还是丑点好看,不然怎么衬托出朕的英俊?”
一念至此,刘邈回头看了眼庞统,对庞统极为满意的点头……
“行了!说正事!”
刘邈正襟危坐,侍者在旁边也早就将中原的舆图展开,那两国分界的济水(濮水)就好似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一样,使得两方势力城邑泾渭分明。
中原西侧。
荥阳、官渡、陈留三地极为紧凑,和对面的酸枣、封丘隔河相望。
中原东侧。
定陶孤零零的悬于北方,而在其对面的,却是兖州的腹地,也是袁绍在中原的堡垒——甄城。
周瑜坐于刘邈对岸,提着一盏油灯,照亮面前的舆图。
“陛下,如今我军虽占据豫州以及部分兖州,甚至可以说是趁着昆阳之战的余威夺取了大半的中原。但陛下应该也能够看到,整个中原,基本是无险可守!”
那些个大的城邑,其军事作用要远远小于其经济作用。
“当初袁绍之所以选择在官渡与曹操死磕,是因为袁绍追求速胜曹操,想着从官渡突破后直接就能抵达许昌城下,所以才与曹操在官渡僵持许久。”
“但这一次,袁绍肯定不会如此选择!”
如今的大汉,不但占据大半个中原,还有益荆扬整个南方!并且是有着统领青州、徐州的吕布以为支援,和当初的曹操明显不是一个量级!
袁绍此战,不可能只抱着官渡一个方向突破,而是进行一场全面战争迅速推进,并且找时机在某处战场彻底消灭掉汉军的有生力量,以此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这也意味着……
“将来我军,不可能与当年的曹操一样,只守一处,甚至只守一条战线!”
全面战争!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其规模庞大,数量众多,战线冗长!
周瑜之所以先强调这点,便是让刘邈知道,这种规模的战争,一旦开启,便是混沌一片!甚至有的时候,会令敌军主力在那里,己方主力究竟还存不存在都不知道!
刘邈点点头,示意让周瑜继续说下去。
“而且臣以为,不应当将靠近济水的边境作为主战场。”
“为何?”
“气候!”
周瑜在中原待了一整个冬天,对于中原以及北方的严寒已经是有了明确的认知。
“中原少树木,大军难以随时生火取暖。”
“而且南人终究是南人,那赫赫有名的丹阳精锐一到冬日,便也不能作战,完全不复在南方的勇猛!”
司马懿此时插话:“孔明不是想方设法制备了许多冬衣吗?而且我听说他到了辽东之后,也是组织当地百姓猎杀野兽,将兽皮运来制作冬衣御寒……”
“不够。”
周瑜觉得,司马懿终究还是没有认识到此战的残酷。
“将来一旦开战,前线士卒,至少在二十万以上。”
“而负责后勤的民夫还有其他预备军队加起来,这个数字不会低于五十万。”
“前线的士卒固然要御寒,难道这些负责后勤的民夫不需要御寒吗?”
周瑜道:“所以,冬衣只能优先装备到前线士卒,顾忌不到后方的人员。”
“这就是臣以为,不能将战场定在两国边境!”
刘邈看着舆图:“公瑾是想要关门打狗?”
“然也!”
周瑜与太史慈这两名前线的最高统帅来到襄阳,就是为了商讨战事的最终方案!
“还有一点。”
周瑜指着济水,又指着淮水,最后又指向长江。
“如果要在济水附近决战,我军的后勤补给,要经历如此漫长的距离!”
之后,周瑜又指向邺城和济水。
“而敌军的补给线,却是如此短暂。”
“在这样的距离下作战,对我不利,于敌有利!”
“何况河北一带,本就人口稠密。反观中原因为之前的战事,百姓大都逃难往别处而去,更是不利于我军运输粮草辎重。”
若是真的直接在济水附近作战,那刘邈还没开打,就已经耗费了许多国力在这漫长的补给线上,显然是得不偿失。
刘邈紧皱眉头:“如此,是要将中原拱手相让?”
“非也。”
周瑜指着舆图。
上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点。
“这些,都是中原的坞堡。”
“这些坞堡有过去中原世家私自修建的,也有臣后来巡视,在一些要紧之地修建的。”
“等今年中原秋收之后,粮草就会补充到这些坞堡中。”
“再往每个坞堡中派遣少则几十名,多则几百名士卒,凭借着这些粮食,他们就能够撑过这个冬天。”
“袁绍之所以在冬日作战,就是因为南人畏寒!一旦等到初春,我军便能够摆脱气候的束缚,与其放开手脚大战一场!”
周瑜指着这些坞堡。
“而这些坞堡,便是分散、拖延袁军在中原的前进。”
“坞堡素来坚固,只要里面还有粮草,便都是易守难攻之地。而如今中原共有近百个坞堡,袁绍显然不可能为了这些坞堡而耗费兵力去用主力围剿这些坞堡,而是会让袁军的普通民兵围起进攻!”
“到时候这些分散到各处的民兵也会消耗袁军的粮草……此消彼长,在消耗上,我军就能少于袁军!”
那些密密麻麻的坞堡,就是周瑜在中原大地上洒下的钉子。
不致命,却烦人。
它们能够极大程度消耗袁军的粮草,同时还能打击袁军的士气,确实是将“迟滞进攻”这一块应用的炉火纯青!
若是袁绍不管,那这些坞堡的士卒就能够骚扰袁绍的粮道,逼迫袁军加大在运粮队伍的投入,其实也是变相的增加了袁军后勤的消耗。
刘邈看着那些孤零零的坞堡,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周瑜对于中原的布置。
周瑜继续又指向中原的西面。
“袁绍上一次,就是从这条路线进攻中原。”
“如今袁绍还据有关中、雒阳,也就是说在西面战场。袁军可以从西、北、东三个方向进攻荥阳、官渡,可谓占据了优势。”
顿了顿,周瑜才道:“但臣以为,袁绍不会从西面进攻。”
“诚然,从西面进攻或许更加容易,但那里狭小的地形其实并不能让袁军的优势放到最大!”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严肃起来。
坞堡那些,不过小道。
就算这些能够迟滞袁军的进攻,消耗袁军的粮草,但最后的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