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蜀地贸易战 (第2/3页)
真的有那样抗旱抗涝不挑地方的作物?
说不定,南方就有呢?
司马懿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伊籍从南方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占城稻,还有所有人对这片天地的好奇心!
海的深处,到底有什么?
这估计是传统士大夫第一次将向往的地方从中枢改为了四海。
毕竟,向往中枢,是因为中枢有钱粮,有权柄。
但现在伊籍的行为毫无疑问证明了,外面,一样有钱赚!
至于权柄……
刘邈已经不止暗示过一次,将来有可能封土。
而且刘邈已经有子嗣,但刘邈却未在大汉境内封出一名藩王。
司马懿不信,这仅仅是刘邈诸子还年幼的关系。
这些明示暗示,都让连司马懿这般务实的人都升起了对外界探索的念头。
所以,司马懿才会写下最后一个建议,让诸葛亮尝试向南方寻找!
诸葛亮在看到这几条建议时,也是赞叹:“不愧是仲达,与我不谋而合。”
诸葛亮并未着急对第五条建议做出探讨,而是针对第四条建议去询问司马懿。
“仲达以为,向蜀地贸易,真的可行吗?”
“可行!”
“但我听一些蜀地的商贾说,木棉花树木极其高大,木棉产量稀少。”
“所以我说,要压低粮价,甚至要让粮价比荆州、扬州的粮食价格还要低!”
司马懿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们压低粮价,然后高价收购木棉。这样蜀地百姓必然会不再种植粮食,而专门改种木棉。”
“这样等时间一长,木棉的产量就会增加。而我们到时候只用提高粮价,就可以逼迫蜀地百姓低价将木棉出售给我们!并且因为占城稻即将要推广,将来的粮价必然会暴跌!如此,便是我们一开始付出的代价,其实也不算什么……”
作为管仲的精神门生,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司马懿的计策——
“仲达说的,是齐纨鲁缟?”
管仲为了让齐国称霸,曾建议齐桓公下令,让齐国人必须穿鲁国生产的缟布,但同时禁止齐国内生产这种布料,只能从鲁国购买。鲁国看到自己的缟布在齐国市场上畅销,开始大规模提高价格,甚至放弃了粮食种植,全力投入缟布生产。
等到鲁国完全依赖缟布销售时,管仲便指使齐桓公下令禁止齐国人购买鲁国缟布,导致鲁国无法支付粮食价格。鲁国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能向齐国低头,最终臣服于齐国。
只是如今境遇有所不同,大汉如今可不是为了搞垮蜀地才改穿冬衣,而是真的需要冬衣。
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刘璋国破人亡,而仅仅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木棉。
可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蹙眉。
“如此行径,恐伤蜀地百姓。”
“……”
若是常人,司马懿早就拂袖而去!
但对于诸葛亮的为人,司马懿还是清楚的。诸葛亮实乃君子,其确实是在担心蜀地百姓将来因为缺粮而面临困顿的危局。
不过理解归理解,司马懿还是以为,只要能够达成目的,必然在所不惜!
“孔明不要杞人忧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