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公益终身事业 (第1/3页)
退休后的朗日,仿佛卸下了一身的重担,但心中那团为社会奉献的火焰却燃烧得愈发炽热。他坐在曾经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如今这里已被各种公益资料和计划蓝图所占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从容。
“是时候开启新的征程了。”朗日轻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他正式启动了“百年公益计划”,这个计划就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承载着他对基金会长期运营的美好愿景。
“百年公益,这不仅仅是一个计划,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社会、对未来的承诺。”朗日在基金会内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说道,他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员工,仿佛要将这份信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
为了让这份公益事业能够持续下去,朗日决定建立“公益人才培养基地”。他深知,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而年轻人则是未来公益事业的主力军。
“我们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这里学习、成长,让他们的爱心和热情得到释放。”朗日对负责人才培养的工作人员说道。他亲自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从课程设置到实践安排,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很快,“公益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一大批怀揣着公益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背景,但都有着一颗炽热的公益之心。
“朗总,我一直都想为社会做点什么,但一直找不到方向。来到这里,我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一位年轻的学员激动地对朗日说道。
朗日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公益事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只要你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除了培养人才,朗日还设立了“创新公益奖”。他希望通过这个奖项,鼓励更多的人在公益模式上进行创新,让公益事业能够以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公益不仅仅是捐款捐物,更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创新,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朗日在“创新公益奖”的发布会上说道。
一时间,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各种创新的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的项目通过科技手段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有的项目通过产业扶持帮助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
在朗日的推动下,基金会逐渐从传统的“输血”式公益转向“造血”式公益。他们不再仅仅是给予受助者物质上的帮助,而是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创业支持等方式,让受助者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摆脱困境。
“我们要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