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无力回天的洪承畴 (第2/3页)
任五省总督,总督剿匪事宜,可见崇祯朝中亦知此人能干。其与孙传庭配合,一正一奇,一围一剿,方有此效。还有那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虽耗资巨大,近乎竭泽而渔,但若能贯彻到底,确是剿灭流寇的一剂猛药。只可惜……”他再次欲言又止,那未尽之语,是对大明国运深深的忧虑——再好的策略,也需要一个能执行的朝廷和稳定的环境。
殿内众人闻言,心情复杂。一方面为洪承畴等人的才干和取得的战果感到一丝振奋,另一方面,那“只可惜”三个字,又像阴影般笼罩下来。他们都知道,在大明末年,捷报之后,往往跟着更大的噩耗。
当天幕播放到崇祯十一年,清兵再次破墙入关,朝堂上出现“议和”之争,以及卢象升巨鹿战死时,奉天殿内的气氛骤然变得更加凝重和压抑。烽烟并起,双线作战的残酷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洪武君臣面前。
“又来了!这些建州鞑子!就没消停过!”蓝玉咬牙切齿,拳头捏得咯咯作响,他是天生的军人,最恨外敌入侵,更痛恨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朱棣则更关注战略层面的诡异,他拧紧眉头,疑惑道:“洪承畴和孙传庭明明在中原剿匪已见大效,李自成仅剩十七骑遁入商洛山,张献忠也已投降……眼看就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荡平心腹之患!为何此时偏偏要将洪、孙这样深知流寇习性、精于内陆剿匪的帅才调往辽东?中原局势岂不前功尽弃?这简直是自断臂膀!”
一直凝神细观、沉默不语的徐达,此刻缓缓开口,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仿佛看穿了时空的迷雾:“老四,此乃看似无奈,实则致命的阳谋。调洪、孙北上,表面上是为巩固边防,应对清虏直逼京畿的‘心腹之疾’,但这‘疾’发作的时机,未免太过刁钻精准。”
他抬手指向天幕上“墙子岭”、“青口山”的字样,目光锐利如刀:“你们看,皇太极此次入寇,选择的时机,正是在洪承畴、孙传庭即将彻底剿灭闯、献二贼的关键当口!卢象升将军刚刚战死,宣大一线兵力空虚不假,但你们以为,这只是巧合吗?”
徐达环视殿内众人,语气愈发沉重:“不!依我看,那皇太极对中原战局的了解,恐怕比深宫里的崇祯皇帝还要透彻!他就是要精准地掐住这个节点,在我大明即将安内成功的最后一刻,悍然发力破关!他根本不是为了非要打下北京城,他就是来‘抽薪’的!”
“好一招‘围魏救赵’!不,是比那更狠毒的‘攻其必救’!”徐达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名将之间隔空博弈的洞察与一丝钦佩(尽管这钦佩让他无比恼怒),“他知道,只要他的八旗兵一到长城脚下,崇祯就必须调集最精锐的部队,启用最能打的将领来回防!洪承畴这支剿匪最利的剑,就不得不从流寇的喉咙前移开,转而指向关外的强敌!”
“如此一来,”徐达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