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挖个大坑、埋自己 (第1/3页)
接下来的三天,刘清明进入了一种近乎忘我的状态。
他整个人,都扑在了那份即将决定未来的材料上。
白天,卫生部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作为全国防指防治组排名第四,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他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并不少。
但他总能用最快的速度,将一天的工作布置下去。
然后,他便利用自己小领导的身份,开始公然“摸鱼”。
对此,卢东升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干涉。
这就是跟着他的好处。
卫生部的办公条件也不错。
为他配备了最新型号的大屁股电脑。
而且能直接上网,速度比家用猫要快得多。
刘清明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打开的是各种资料库和搜索引擎。
瓦森纳协定、光刻技术、半导体产业链、国际投融资案例……
海量的信息,在他的眼前流过,被他迅速地筛选、吸收、重组。
于惠娴的效率很高,很快就给了他一个联系方式。
鸿飞公司驻德国分部的一位负责人。
刘清明没有犹豫,立刻用单位的邮箱,给对方发去了一封Email。
这种在后世看来颇为古老的联系方式,此刻却是跨国商业沟通的主流。
邮件发出去后,他心里也没底。
毕竟,对方的身份背景有些特殊。
没想到,回信来得很快。
对方的行文礼貌而疏远,带着德式的严谨。
在邮件里,对方要求使用MSN进行即时沟通。
刘清明立刻下载注册了MSN。
当那个熟悉的、蓝绿相间的小人图标出现在电脑右下角时,他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加上好友,对话框弹了出来。
对方的头像是柏林墙的一角涂鸦,昵称是德文,翻译过来是“漫步者”。
“你好,刘先生。”
“你好,我叫刘清明。”
“我知道,于总监已经介绍过。你找我,有什么事?”对方的中文很流利,但用词带着一丝翻译腔。
刘清明能感觉到屏幕另一端的审视。
他没有急于暴露自己的全部目的。
“我想咨询一些关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商业咨询公司的信息。”
“哦?哪一方面的?”
“主要是在政府游说、政策分析领域有影响力的公司。”刘清明打字道。
屏幕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这可不便宜,刘先生。他们的收费是按小时计算的,而且是欧元。”
“钱不是问题。”刘清明回复得斩钉截铁。
这句话似乎起到了作用。
对方的态度明显热情了一些。
“当然,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公司。你需要我帮你引荐吗?我可以提供一份名单,并附上我的个人评价,但这属于有偿服务。”
“很合理。”刘清明答应得很爽快,“我们先把这次的合作谈好,酬劳会让你满意。以后,或许还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方的父亲是早期的留德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留在了德国,娶妻生子。
家庭的熏陶,让他对华夏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既有血脉上的好奇,又有因父亲经历而产生的疏离。
他更倾向于那个给了他优渥生活的岛屿,所以才会为鸿飞公司效力。
刘清明不打算和他探讨任何政治立场。
在商言商。
只要利益一致,就可以成为暂时的盟友。
这次的沟通,暂时只涉及到了宁远省那份关于奉机集团的材料。
刘清明已经将自己修改后的报告正式呈交给了司里。
他的意见十分中肯。
奉机的出发点没有错,想要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是必经之路。
但他指出,要想在国家层面上突破《瓦森纳协定》的封锁,不能只靠官方层面的硬碰硬谈判。
那效率太低,而且很容易被对方用规则卡住。
应该拿出当年谈判加入WTO的精神来。
对相关的议员、官员、行业协会进行不懈的、专业的游说。
要学会利用西方的规则,在他们的舆论场上发声,争取广泛的同情。
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讲大道理。
为此,应该允许企业投入一笔“公关费用”。
只要这笔投入,能让最终的采购报价降低,或者能买到原本买不到的技术和设备,那这笔钱就花得值。
这个思路,在当时以官方为主导的对外谈判体系中,具有相当的突破性。
很多规则,与现有的财务制度、外事纪律都是相悖的。
相比之下,私营企业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
这也是前世为什么很多民营企业能乘着全球化的东风,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原因之一。
刘清明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改变整个大势。
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