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 215 直接炸

215 直接炸

    215 直接炸 (第2/3页)

以及机场,维护保养一个4C机场的实力,盘龙市也是没有的。

    至少现在是没有的。

    不过,可以借钱。

    像吴都市兜里揣着钱整不出新机场不同,盘龙市假如有实力,把机场修成一个县那么大也是没问题。

    地广人稀的好处。

    没错,云滇省其实是算地广人稀的省份。

    只不过人类宜居区在古代都被占了,所以一些人口密集区显得跟国内其它城市差不多,但在局部地区,确实是地广人稀,就是大多数地别说人了,动物都不愿意爬。

    好歹也是高海拔地区。

    张德立是知道情况的,所以他秉承着老思想“敢教日月换新天”,长期就是没钱挖,有钱炸,基本保证了除了“石漠化”严重的地方,能蓄水灌溉的土地都改造了。

    各种山坳、坝子,现在都是能住人的。

    时间线回调到建国初期,一个山头能住百八十人了不得了,就这个数量,还得时不时死孩子;而后两个阶段,一个是头十年兴修水利,一个是多批次“上山下乡”,让人口迅速增加,粮食总产量翻了几十倍。

    粮食增产的头三十年,基本就是靠“改造世界”,只要是能有水的土地,那就可以变成耕地。

    总耕地面积上来了,总粮食产量也就有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前提是有人做。

    期间肯定还会有人乱来,并且阻挠干正事儿的人,比如说张德立的老师刘光伯,他说一千斤就很合理,但总有人狗叫一万斤也不是不行。

    刘光伯现在退休养老对此事还念念不忘,奈何宗门出来的厂长也是无能为力,除了熬老头儿,别的办法也没有。

    今年开春因为沪州比较冷,刘光伯还回了一趟云滇省,本以为再来是过完年的事情了,结果过张德立打了个电话给他,说有个文曲星说了,盘龙市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学校工厂,他包了。

    “奔八”的刘光伯说你他妈少放屁,容老夫看看怎么个事儿。

    然后看了看,老躯一震:此子万万不可得罪。

    小心眼儿。

    “他有没有跟你说大概怎样弄?”

    “说是有人阻挠就炸。”

    “噢……那可以,蛮好。”

    刘光伯不是那种没见识的老学究,大场面他见识过的多了去了。

    听张德立的话,就知道“三连状元”是打算玩“闹得越大越好”,只不过“扩大化”这种手段,以前他们这种人是不碰的,讲原则也更愿意改造更多同志。

    反而张大安这种人一点儿包袱都没有,什么招数好用就用什么,下三滥也无所谓。

    从这方面来讲,还真是挺克制边疆省份情况的。

    一般都是讲团结、搞安抚,像张大安这种有个“蚊子包”就当“黑头”挤了的,算是相当奇葩了。

    尤其是和平年代,你上了“热度”,肯定是比冷兵器要有说法得多。

    “资金上我可以透个底,不用担心,他手上确实有那么多现金,而且还借了几亿美元出去,这方面确实有实力。”

    “真的假的?刘老,他这个岁数,是哪家的小孩?”

    “不是,就沙洲市普通的乡下小孩。”

    “……”

    “真的。”

    “……”

    张德立从刘光伯那里也没获得更有价值的消息,但没有额外消息就是好消息,那至少证明了把事情闹大这条路子没问题。

    刚好张大安手上有的是人,而张德立这边,同样有的是人。

    跟张大安一堆“表弟”不同,张德立主要是联系一群同样是苦哈哈的老知青、寨子把兄弟还有一些急需改善生存环境的年轻人。

    这时候不是只有江口省的丰邑县要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哪儿都这样,时代在改变,但凡能走出大山的,那是真没有一点犹豫,不带回头的。

    当然,走出来的人,大多数但凡有一点点机会,也愿意改造大山。

    越是当地的知识分子,越有这样的认知。

    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