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 107 互相强化,骑虎难下

107 互相强化,骑虎难下

    107 互相强化,骑虎难下 (第3/3页)

那么城东区就能牵线搭桥,让江宁大学和“张安健康”合作起来,只要有一个能走量的科研成果转化,那招牌就有了,名气也有了。

    这不是说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是有条件实现。

    刘远山是典型的实战型青年才俊,可不是坐办公室的书生,他愿意跟老上级老同事讲得这么清楚,也是因为已经确定不会再继续呆在城东区。

    他将会作为跨省空降的援助人才,通过两地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沟通合作,成为优秀的青年团体代表,然后来保障彭蠡县的义务教育工作开展,以及一部分的扫盲脱贫任务。

    这是个样板任务,过完年就会有更上面的人过来背书,把这个任务定性为“攻坚任务”,同时刘远山会成为“攻坚任务”的主要负责人,彭蠡县也会成为两地合作的重要试点。

    一般人绝对玩不转,哪怕是最顶级的大衙内,只凭实力那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真有能力。

    是个系统工程,只不过不是自然科学的系统工程,而是社会科学。

    以前的刘远山没这个机会,也不会碰,这种吃苦头的差事,没有人会说享受其中。

    只是形势摆在那里,他“老板”也终于跳出了泥淖,现在大家都没靠山,只能凭本事吃饭。

    硬要说不同,那就是刘远山能调动的资源,还是相当可观的。

    建一所“希望小学”的启动资金只要三十万,大头是国家出的,但也要看地方上的实际条件,彭蠡县这光景就算想要建设一所像模像样的小学,那也得动员一下当地的老百姓。

    可动员老百姓,米面粮油上的补贴,多多少少总得有,哪怕只是记个工分,这个形式得有。

    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嘛。

    如果城东区不打这个电话,刘远山原先的计划,就是埋头苦干,稍微借一点张家叔侄的财力;现在城东区打了这个电话,提前知道了张大安的胃口,提前知道了“大规模园区”的设想,那就要思想转变,不能只想着一小块任务做好就点到为止。

    有一点他没有说实话,那就是“大规模园区”,以城东区现在的经济规模,想要填满,那还是真挺难。

    “园区经济”的特点不是一两家企业进驻,而是一两个行业进场。

    企业,行业,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打造特色产业是个漫长的过程,通常来说是先有了重点企业,发展成了“规上企业”,最后进化成地方龙头,然后带动周围一大片都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这不是农业上集中力量和耕地面积,然后种个蔬菜种个水果,产量上来就能登报宣传。

    工业上的地方特色产业,十年如一日,才能淬炼出行业口碑。

    期间兴许还会有各种产品大战、价格大战、营销大战等等等等,每年每季度每个月都会有新的从业工厂成立和倒闭,撑够了十年的企业,其实寥寥无几。

    刘远山是有这个认知的,所以他最羡慕张正东的地方,就是他侄儿张大安创办的“张安教育”,或许就是最轻松度过十年的私营企业。

    没办法,连续两届高考状元的含金量,别说过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能吃这份红利。

    假如,在今年也就是四六九八年的高考,张大安再次拿下江口省的高考状元……

    刘远山直接认定“张安教育”是百年老店,百年企业。

    所以,十年之后,他刘远山才四十一岁,张正东五十三岁,张大安呢?

    十年的时间,在名利场中能迸发出多么豪横的资源,他在江宁市见过太多太多。

    他需要这份十年的功力。

    因此他在彭蠡县正式开展工作的时候,就需要用到这份十年后的成果。

    算不得预支,只能说以后彭蠡县出来的年轻人,可以在“大规模园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现在,那就简单多了,张正东在彭城市的项目有多大,他只需要做张正东手上项目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可。

    足够了。

    只不过他还得再次拜访一下张正东的侄儿张大安,得到他的口头支持才行。

    哪怕只是“人力资源”上的活动,比如说在彭蠡县培训好本地的劳力,然后输送到“张安健康”关联企业,跟关长生打好交道没啥用,跟张正东关系再好再铁,其实也没啥用。

    关长生是张大安的狗,这一点是个事实,并且关长生在任何场合,都是这么主动表态的;张正东则是对权力和财富没有追求,他只是单纯地要维护自家贤侄儿的事业,顺便找个班上。

    刘远山已经心中做好了盘算,等手头的调查报告告一段落,过年期间就会给张大安拜年。

    在彭蠡县的这一段时间里,虽然遇到了各种突发情况,也都没有解决,不过芳湖周围的普通群众,仿佛是能感觉到什么,时不时来他这里转一转。

    有些就是聊天,有些则是好奇,但都很客气。

    老者会问他是哪里来的干部,年轻人则是想知道他到底是来干嘛的,小孩子就简单多了,只是嘻嘻哈哈过来找他要“小状元QQ糖”吃。

    人的气质、谈吐、精神,是可以不知不觉间向外传递的,刘远山给本地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则是说不上来。

    尤其是双方沟通得用普通话,几天下来,从疏离再到平和,再到能在招待所里一起嗑瓜子喝茶聊天,已然是到了一种亲近的状态。

    “刘干部,你在江宁做官,怎么就这么想不开,跑来我们彭蠡做么子调研?”

    “你都问了多少遍了,我是过来看看,哪里可以盖‘希望小学’的。‘希望工程’总在新闻上看过吧?我就是过来忙这个事情,跑一跑,看一看,然后确定地点。”

    “芙蓉墩有钱,不需要么子‘希望小学’的……”

    “总要到当地实地考察过了,才作数吧。”

    “能帮忙搞点救济款过来不?”

    “那不行,我做不了这个主的。”

    “那你也不是么子大官啊。”

    “喏,就这么大……”

    刘远山冲过来聊天的老乡,比划了一个指甲剪。

    哄笑过后,有人又说道:“读书这种事情,我看也没必要读太久,能写名字够用就行。早点帮家里干活,才是正事。田里山里河里,都是用人的地方。刘干部,你反映一下子,看看这个么子‘希望小学’,能不能不搞,把钱给我们分了,也很好啊。到时候我们给你送锦旗。”

    “……”

    无语归无语,可老乡们的想法并不是什么朴素,而是他们真这么想。

    尤其是他们自己算过账,盖学校要是像镇上那么大的,不算地皮就得大几十万,要是把杂七杂八的开支都估一估,那不得百多万?

    这百多万给他们十几个二十个村分了,一个村也能落个三四万的。

    有个三四万,弄个灌溉渠,再多买几个上水的水泵、管子,这不更好?

    弄个什么“希望小学”……

    能有啥希望?

    还不如帮家里干活,这才是正经的。

    读书越久越浪费钱,纯赔本的事情么。

    如此思维观念,刘远山并不觉得可笑,他是见得多了,也不是说一两个地方如此,但凡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尊重知识和教育归尊重,但大多数还是会先跟现实妥协。

    时间拉长到一生,这当然是错误的观念。

    可如果时间缩短到三四五六七八年呢?

    多一个劳力,就多一份产出,兴许就提前多有一份余钱剩米。

    这是贫困乡村的现状,苛求不得。

    刘远山给老乡们挨个儿发了一圈烟,然后笑呵呵地说道:“既然是叫‘希望小学’,那肯定是要带来希望的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