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利与弊!开中法的弊端! (第2/3页)
持盐引到盐场支取食盐,再运往各地售卖赚取利润。
这一制度巧妙地将商贾的逐利需求与朝廷的边防需求结合起来:对商贾而言,食盐利润丰厚,只要能成功将粮食运到边关,就能通过售卖食盐获得可观回报,远胜于普通贸易;对朝廷而言,无需投入巨额运输成本,也无需征调民夫,便能借助商贾的力量将军粮送抵边关,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与民生压力,又保障了边塞军需的稳定供应,甚至在某些年份,商贾运送的粮食还能填满边关粮仓,为应对突发战事储备充足物资,堪称一举多得的良策!
正因如此,“纳粮开中”制度推行初期,迅速吸引了大批商贾参与,北疆、西北等边关的军粮短缺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边防得以稳固。
也正因为这一制度对边疆稳定的重要性,一旦贸然改变模式,风险便显而易见:若朝廷不再以盐引作为运粮奖励,或改变食盐的获取与售卖方式,商贾失去了逐利的动力,必然不愿再承担长途运粮的成本与风险,转而退出边粮运输;届时朝廷若无法及时找到替代方案,仅凭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支撑边疆庞大的军粮需求,轻则导致边关军粮储备告急,士兵饥寒交迫,重则引发军心涣散,甚至给蒙古势力可乘之机,造成边疆防线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丧标,‘纳粮开中’虽为良策,却早已积弊丛生。”朱高炽语气沉稳,目光扫过在场的盐运司官员,“盐引制度本身存在极大弊病,尤其是权贵阶层利用特权侵占盐引,导致真正往边关运粮的商贾拿不到盐引,反倒是那些不费吹灰之力的权贵,靠着盐引大肆谋利,‘纳粮开中’早已名存实亡。”
他的话刚落,两淮盐运使李成谦便忍不住上前一步,躬身对朱标说:“太子殿下,胖殿下所言极是!两淮盐区近年便有此乱象——不少勋贵通过关系,从户部‘预支’盐引,却从未往边关运过一粒粮。”
“这些勋贵要么是凭借祖上军功世袭的爵爷,要么是后宫嫔妃的亲属,仗着与朝堂的牵扯,只需派管家到户部递一张帖子,便能轻松拿到数百甚至数千引盐引,全程无需核验运粮凭证,更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他们拿着盐引到盐场取盐时,还会借着‘皇亲勋贵’的身份,要求盐场以低于官价三成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