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芦台盐场!怎一个苦字了得? (第2/3页)
还在渗着血水。
他手里握着一根长长的木勺,正费力地搅动着铁锅里的盐水,每动一下,肩膀就剧烈地颤抖,像是扛着千斤重担。
“咳……咳咳……”汉子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弯着腰,咳得撕心裂肺,嘴角甚至溢出了一丝血丝。
他身边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孩子连忙上前,接过木勺继续搅动,孩子的个头还没铁锅高,只能踮着脚,小小的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麻木,手上同样布满了裂口和盐渍。
“那是老周,”孙承福在一旁小声解释,“他爹就是灶户,他打小就在这儿煮盐,熬了快三十年了。旁边是他儿子,刚满十二,也开始学煮盐了。”
灶户盐丁代代相传,生而为灶户,那世世代代都得煎盐煮盐。
朱高炽看了看被摧残得不成人形的老周,还有他身旁这个可怜的孩子,由衷地叹了口气。
说实话,老朱这个人,确实是不好评价。
他身上的矛盾感,几乎贯穿了整个洪武朝,既有着让后世称道的民本情怀,也有着让时人窒息的专制铁腕,就像一块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硬币,让人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定义。
你说他伟大吧,他确实担得起“伟大”二字。
作为从底层佃农、放牛娃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推翻元朝暴政、建立大明的帝王,他比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更清楚平民百姓的苦难。
为了护佑百姓,他不惜打破官僚集团的利益壁垒,亲自编写《大诰》——这部被后世认为“略显离谱”的法典,里面详细记载了贪官污吏的各种罪行,甚至将剥皮实草、凌迟处死等酷刑写入其中,用最直白、最血腥的方式震慑官员,让他们不敢欺压百姓。
在反贪反腐上,老朱更是做到了“零容忍”,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开国勋贵,还是基层的小吏,只要牵涉贪腐,哪怕只贪了几十两银子,也必然会被追查到底,逮着就往死里整。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郭桓案”,动辄牵连数万人,虽有扩大化之嫌,却也实实在在地刹住了官场的贪腐风气,让百姓得以在相对清明的环境里休养生息。
从这一点上来看,老朱确实是一位心系百姓、敢于革新的伟大帝王。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