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周密准备!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 (第1/3页)
朱高炽在李铁匠等一众老匠人的陪伴下,开始巡视起了这些高炉。
李铁匠正是先前对朱高炽提出质疑的老匠人,打了一辈子铁,从洪武开国进铁厂当学徒,到后来掌炉炼铁,经他手炼出的铁能装满十座库房,对炼铁炉的脾气、特性摸得比自己的孩子还熟。
当初朱高炽提出拆旧炉建新炉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怕的就是新炉不靠谱、砸了匠人的饭碗;如今却是最积极参与建炉的人,从高炉的高度、容积,到炉壁的厚度、出铁口的位置,都带着老匠人反复测算,生怕出半点差错。
而这些高炉也是他领着百名老匠人一起商议规划,然后带着铁厂内的匠人铸就而成——先是根据朱高炽给的图纸,敲定“高七丈五尺、容积二十立方米”的核心尺寸;再细分分工,老匠人负责画样、监工,年轻匠人负责搬砖、砌炉,连最基础的夯土都要求“每夯三层必浇水压实”;遇到“如何固定石墨石板”“怎么设计鼓风接口”这类难题,李铁匠就召集老匠人连夜开会,有时争论到后半夜,才敲定最优方案。
这些高炉普遍高七丈五尺,比铁厂外的老槐树还高半截,站在炉下往上看,炉顶几乎要钻进云层里;高炉容积约二十立方米,能一次性装下三十石铁矿、十石焦炭,比这个时代最多只能装五石料的土炉大了四倍,是当之无愧的“高炉”。
以往土炉炼一炉铁要六个时辰,按李铁匠的估算,这新高炉只需三个时辰就能炼一炉,且一炉铁的产量抵得上旧炉三炉,效率翻了六倍不止。
石墨不算什么稀奇东西,山东、山西的矿坑里都能挖到,民间甚至有人拿它当“黑石头”写字、画画,只不过这个时代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发现它耐高温的特性。
在朱高炽眼里,这玩意绝逼是眼下最好的耐火材料——不仅能承受上千度的高温灼烧,还能减少铁水与炉壁的粘连,避免铁料损耗,至少朱高炽现在受限于技术,只能先开发它这一个核心用途,至于做铅笔芯、导电材料这些后世用法,眼下还没条件实现。
其实若只是建造一座炼铁的小高炉,直接使用粘土筑造,或者用红砖砌都没很大问题,之前津铁坊的小炉就是这么建的,勉强也能炼铁。
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