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 第448章:锦衣夜行

第448章:锦衣夜行

    第448章:锦衣夜行 (第1/3页)

    河上公终究被赵凌说服,决定前往蜀地开创道教。

    在赵凌所知晓的历史轨迹中,东汉顺帝时期,张道陵正是在蜀地鹤鸣山修道,自称得太上老君启示,创立了“五斗米道”。

    这个因入道者需交纳五斗米而得名的教派,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严密组织的道教教团,标志着道教作为一门宗教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蜀地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在赵凌的记忆里,后世川渝人总带着一种该死的松弛感,这与受儒家文化熏陶严重的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特质,或许正是道家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后结出的果实。

    此时的巴蜀地区,虽然有不少从中原流放而来的刑徒,但自从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后,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彻底根治了岷江水患,使巴蜀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如同血脉般遍布平原,稻田连绵,桑麻遍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绝大多数百姓已摆脱了饥饿的威胁。

    作为秦国的战略大后方,蜀地享受着长期的和平,没有遭受战争的直接蹂躏。

    这种安定是东方六国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

    然而,秦法严苛,徭役繁重,始皇帝在位时除了发配刑徒至巴蜀,还长期推行“移民实蜀”的政策,将大量秦国本土民众、六国贵族和富豪迁入蜀地。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却也侵占了原住民的土地和资源,必然引发社会矛盾。

    那些来自关中的富豪和迁徙的秦人与本地蜀人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文化隔阂与利益冲突。

    蜀地的百姓生活,比起其他遭受战乱的六国黔首来说确实要好些,但在严苛的秦法之下,也好不了多少。

    赵凌深知,河上公若能在巴蜀宣扬道家文化,创立道教,无疑将给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带来新的精神寄托。

    而自他登基以来,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巴蜀地区的百姓生活已有所改善。

    不仅如此,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