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精研海图,墨衡显才 (第2/3页)
题的态度下,渐渐消散。
尤其当赵牧用他那套独特的“新学”来诠释观星术时,墨衡常有种茅塞顿开之感。
“墨衡,你看这里,”赵牧拿着一根细木棍,指着海图上一处由星辰轨迹交汇点圈出的区域,“你根据北辰星和辅星在秋分夜的高度角……嗯,就是仰角,推算出的这个入口范围,大概是直径三十里的一片海域,对吧?”
“是,东家。”
墨衡恭敬回答,手指在星图上比划道:“按先祖所传,误差应在十里之内,但需天公作美,星辰清晰可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赵牧点点头,在旁边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代表船,又在上方不同高度画了几个点代表星星:
“如果我们船在这里,能同时精确测出两颗不同高度星星的仰角,再知道这两颗星之间的实际距离……当然,星距遥远,我们不知道具体数字,但如果我们假设它们离我们无限远,那么通过测量两颗星的仰角差,以及它们在天穹上的张角……”
他一边说,一边画着交叉的辅助线,试图用三角测量原理向墨衡解释更精确的定位可能性。
墨衡看得目不转睛,他虽然不懂那些“角度差”,“张角”的术语,但赵牧勾勒出的几何关系,却隐隐与他祖传秘术中某些只可意会的感觉契合,只是远不如赵牧的表达这般清晰直观。
“东家……您这算法,简直……简直如同窥见了天机本质!”
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以往玄而又玄的观星定位,此刻似乎有了一条可被理解和验证的路径。
赵牧笑了笑,放下木棍:“没那么神,就是些几何学问的应用。”
“你的经验是无价之宝,我这套东西,或许能帮你把经验变得更准,更快罢了。”
“比如,我们可以试着做个简单的工具,来更精确地测量星辰的仰角,减少肉眼观测的误差。”
接下来的几天,赵牧让山庄里的工匠按照他的要求,打造了一个简易的象限仪雏形。
其实就是一个带有量角刻度和悬挂铅垂线的木制象限板。
虽然粗糙,但比单纯靠肉眼估计要准确得多。
墨衡如获至宝,立刻投入了练习使用,常常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