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襄阳文会,暗流初现 (第2/3页)
“邀请商人,多半是为了让他们现身说法,佐证漕运之稳妥,或者……让支持海运的商人难堪。”
赵牧恍然。原来如此。
将商业议题包装进风雅的诗文活动中,既抬高了格调,又能巧妙地引导舆论,还能让反对者在文人云集的场合天然处于弱势地位。
这确实比直接上奏章或行政命令要高明得多。
“看来,这帮世家虽然被东宫打压的狠了,却还是不涨教训啊!”
“而咱们这位崔刺史,也估计是打算唱一出借刀杀人的好戏。”赵牧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笑容,“也罢,既然赶上了,就去看看这场热闹。”
“看看他们这帮被打压下还如此跳脱的世家官员,能玩出什么花样。”
文会设在刺史府邸旁一座临水的园林中。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园内亭台楼阁,曲水流觞,布置得极尽风雅。
来自各地的名士,官员,学子,以及少数被邀请的商人济济一堂,宽袍博带与锦衣华服交错,谈笑风生间暗藏机锋。
赵牧依旧是一身低调而不失品味的深色锦袍,带着阿依娜和老钱,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自顾自地品尝着案几上的茶点瓜果,仿佛真是个来凑热闹的闲散商人。
文会初始,自然是传统的诗词唱和。
几位颇负盛名的才子轮番上场,或吟咏襄阳古迹,或感怀春光易逝,引来阵阵喝彩。
气氛热烈而和谐。
然而,当那位主持文会的崔刺史,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中年官员,登上前方特意搭建的“论道台”,宣布进入“漕运海运之辩”环节时,园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变。
崔刺史引经据典,先是大赞漕运乃“国之命脉”,连接南北,稳定可靠,滋养京畿百万生灵,乃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王道”之所依。
言语间,将漕运拔高到了关乎国本,体现传统治理智慧的高度。
随即,他话锋一转,谈及海运,语气虽依旧平和,但用词却微妙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