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义学支教之策朝堂再起波澜 (第1/3页)
两仪殿内,烛火通明,气氛却比往日更为肃穆。
李世民召来了心腹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以及几位掌管文教,财政的关键官员。
他将赵牧的“义学支教”之策,仔细咀嚼消化后,融入自己的思考,以一番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姿态呈现出来。
“……岭南开发,非仅武力可定,亦非旦夕可成。”
“棉花之利,可富其民,然欲使其真心归附,长治久安,需得教化先行,收拢人心。”
“然岭南情殊俗异,若强行推行经义微言大义,恐如强按牛头饮水,适得其反,引生抵触。”
“朕思虑再三,以为当因势利导,借棉业兴起,亟需大量核算,管理人才之机,于广州,高州,振州三地,试办义学。”
李世民声音沉稳,目光扫过众臣。
他详细阐释。
“聘中原未能及第,却有心谋生进取之秀才,或家境清寒,愿南下闯荡之寒门学子前往支援任教。”
“所教内容,亦以实用为先:首重汉文识字,书写,辅以简单算学,记账之法。”
“若有机敏者,亦可授以基础农工技艺,如棉株护理,织机简易维护等。”
“此举,一可为棉业乃至岭南百业奠定人才之基;二可使俚僚子弟渐通王化,晓我中原礼仪物产之盛;三可缓解中原学子积压之困,予其一条出路。”
“至于所需束脩薪俸。”他顿了顿,强调道。
“一概由棉业商会收益中支取,不动用国库正项,亦不增加地方负担。”
“众卿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稍一思索,便透彻理解了此策背后的深远意图,立刻附议。
“陛下圣明!此策寓教化于实务,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乃老成谋国之见!”
“既可应产业发展之急需,又可固岭南长治久安之根基,更能广施朝廷恩泽于边陲,臣深以为然!”
房玄龄也捻须点头,补充道。
“陛下所虑极是。”
“由商会出资,名正言顺,冯盎等处亦难有理由强硬反对。”
“且所教皆乃利于生计之实用之学,于当地百姓有切切实实之裨益,推行起来阻力必然小得多。”
“臣以为,此试点之策,稳妥可行。”
户部尚书也表示赞同。
“不动国帑而能成此大事,善莫大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