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人有情 (第3/3页)
先行探索小组”,由伍万里具体负责,开始撰写详细的论证报告和初步训练构想。
何雨柱则给541厂和重工那边都去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们如果有需要,全力配合部队的需求进行技术调研。
几天后,一份厚厚的、盖着“闪电旅”印章的《关于我旅开展两栖作战能力试点建设的请示报告》,由熊杰亲自送往军部。
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在现代战争背景下,部分精锐陆军部队具备基本两栖作战能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分阶段建设的目标、所需的装备保障、训练场地需求以及初步的时间节点。
报告在军部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有人支持这种前瞻性的探索,认为符合未来战争需求;也有人持保留态度,觉得投入太大,且与陆军主业有所偏离。
伍千里首先表态,接着其他几位有远见的领导也表示支持,报告获直接被送到了更上层,并且获得了批准,同意“闪电旅”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探索性训练,并协调相关单位给予必要的装备和技术支持。
消息传回旅里,熊杰和伍万里都松了口气,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何雨柱还专门见了一下熊杰家的老大熊前进,主要是考察一下这个人,白毅峰远去北美,何雨柱等于失去一臂。
以前让白毅峰做的事情除了那些敏感的不需要继续做,还有很多事情要办。
其中就有灾备物资这一项,何雨柱考察过熊前进后准备把这个任务交给他。
熊前进回家后跟他老子说了一下,熊杰直接道:“你柱子叔这是看得起你,你以为这个活随便什么人他都放心么?”
“爸,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突然觉得压力好大。”
“压力大就对了,你看看你专业这几年都干了点啥?”
“我不是干得挺好的么?安保公司做得不错啊!”熊前进道。
“做得不错,等你去做你柱子叔交代的事情你再回头看看,看看到底是你的功劳还是什么,你行不行,没了你那个公司一样转,甚至说没有领头的一样转。”
“这个.”
“你柱子叔干嘛的,我不用跟你多说,就他那本事,你要是能学一成,我们老熊家就算出了人才了。”
“爸”
“行了,别废话了,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还有你那个儿子要好好教一教了,不然我不介意找人教教他。”
“海峰还小。”
“小个屁,都快十八了,不行就让他进部队。”
“咱们一家子都在部队,海峰他们那一辈就不用了吧,你说了算,还是老子说了算?”
“您说了算。”
“那就这么定了,我就破个例,让他进我们旅,去雨焱手下。”
“您真的肯走关系,您早说啊,我是怕把他分一般部队去。”
“哼。”
父子俩谈完话,熊前进就被何雨柱安排的事情忙到飞起,各种物资采购、入库、盘点,还有后期的调用等等等,他都有点焦头烂额了,让他无比怀念自己之前的一亩三分地。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闷热一些。连月的暴雨在长江流域肆虐,新闻里的水位线警报一次次刷新。
“前进,物资准备的怎么样了?”
“何叔,都准备妥当了。”熊前进此时要不知道何雨柱让他准备东西干啥,他就是个傻子了,他现在更担心的是不够。
救灾的事情他也参加过,了解其中的难。
“随时做好准备调运物资。”
“是。”熊前进在电话那一头不自觉的立正。
接着何雨柱又一个电话打给了俞云涛。
然后在花城附近一处不显眼的基地里,黄河救援队的队长余云涛,也开始了紧张的部署。
此时的黄河救援队,经过多年发展和何雨柱不遗余力的投入,早已不是当初那支只有几十人的队伍。其核心骨干超过三百人,装备精良,拥有包括大型冲锋舟、水陆两栖救援车、专业级水上设备、卫星通讯设备在内的各种先进救援装备,其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堪比一个加强营。
余云涛站在队列前,身后是码放整齐的救援装备和闪烁着警灯的车辆、舟艇。
“同志们,根据气象分析和总部指令,今年汛情异常严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命令,救援队即刻起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人员取消休假,检查维护装备,确保随时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
队员们神情肃穆,齐声应答:“是!”
“另外,董事长已经协调完毕。此次行动,我们将与花城军区某部建立联动机制,协同作战。他们主要负责堤坝加固、群众转移等大规模兵力投入,我们则发挥机动灵活和专业水域救援的优势,负责突入险境、抢救被困人员。通讯频道、协同规则已经下发,务必熟练掌握!”
随后救援队就接到了出发的命令,基地里,引擎开始轰鸣,队员们有序的做着最后的设备检查和物资清点,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氛。
他们装备的很多特种车辆和通讯设备,正是由黄河集团赞助或与军方联合研发的,此刻即将在真正的战场上接受检验。
黄河救援队出发后,何雨柱接到了熊前进的电话。
“何叔,第一批物资,包括五万件救生衣、两百艘冲锋舟、五百顶帐篷和大量食品药品,已经按您指示的路线发往鄂省和湘省的重灾区了!”熊前进的声音很快,显然还有事情再等着他。
“渠道都打通了?确保能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别在路上耽搁。”何雨柱沉声道。
“打通了!直接跟当地的防汛指挥部对接,我们的人跟车押运,送物资的是花城部队的运输公司,确保直达!”
“好,后续批次跟上,不要断。前进,这是硬仗,物资保障是生命线,交给你了。”
“您放心,我人在仓库盯着,绝不出岔子!”熊前进语气坚决。
几日后,花城军区下属的某处临时指挥所旁,黄河救援队的旗帜已经竖起。
队长余云涛浑身泥水,正对着摊开的地图,与几名军方指挥官快速交流。
“余队长,上游溃垸,下面这几个村镇瞬间成了孤岛,水位还在涨,里面至少还有上千群众没撤出来!我们的冲锋舟不够,水流太急,大型船只进不去!”一位挂着校官军衔的指挥员指着地图,语气焦急。
“交给我们。”余云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水,眼神锐利,“我们的冲锋舟和马达是特制的,吃水浅,马力足,队员都经过强水流训练。请给我们明确坐标和联络方式,我们负责把人抢出来!”
“太好了!需要部队怎么配合?”
“请派一个连的兵力在预定接应点准备接收和安置群众,另外,需要直升机进行空中侦察和指引,我们的通讯设备可以和你们并网。”
“没问题!”
命令下达。
黄河救援队的数十艘冲锋舟如同离弦之箭,冲破浑浊的急流,向着已成泽国的村镇突进。
队员们穿着橙色的救援服,操作娴熟,在湍急的水流和漂浮物中灵活穿梭。
余云涛亲自带队,冲在最前面。
通过耳机,他不断接收着直升机传来的最新灾情信息和被困群众位置。
“三点钟方向,红砖房二楼,有老人挥手!”
“收到!三组跟我来!”
冲锋舟冒险靠近几乎被淹没的楼房,队员冒着被水流冲走的危险,架起梯子,将瑟瑟发抖的老人和孩子逐一背到船上。
“还有没有?屋里还有没有人?”余云涛大声喊着,声音在风雨中有些嘶哑。
“没……没了,都在这了,谢谢,谢谢你们……”老人泣不成声。
“快走!水又涨了!”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救援点不断重复。
黄河救援队凭借精良的装备、专业的技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一次次突入最危险的区域,将大量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他们携带的卫星电话和特种通讯设备,也为混乱中的灾区提供了宝贵的通讯联络节点。
几天后,洪峰过去,但更大的险情在某段干堤被发现。
管涌、渗漏,险象环生,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数以万计的军民日夜奋战在堤坝上,打桩、填沙袋、堵管涌,场面悲壮而激烈。
何雨柱在电视上看到官兵们跳入水中用身体阻挡洪峰的镜头,久久沉默。
他拿起电话,转了几道后,直达防汛指挥中心。
“王指挥,我看到战士们在前线拼命了。我这边还能调动一批大型抽水设备、防渗材料和一批特种工程车辆,都是黄河重工那边的最新款,比一般的皮实,我让人直接送过去。”
王指挥此刻也在一线协调,声音沙哑:“何先生,雪中送炭啊!我正愁这些呢!我让人立刻跟你对接!”
“告诉前面的战士和群众,后面有人在想办法,让他们顶住!”
“我会的。”
物资通过黄河集团的物流网络,以最快的速度星夜兼程运往险情最严峻的堤段。
那些大功率的抽水机和坚固的工程车辆一到现场,立刻投入到抢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场举国抗洪的战役中,黄河集团的身影出现在多个环节:前方有救援队冒死救人,后方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中间还有关键时刻顶上去的技术装备。
八月下旬,肆虐的洪水终于渐渐退去。
黄河救援队带着满身疲惫和荣誉返回基地,无一人伤亡,但几乎人人都瘦了一圈,身上带着伤。
熊前进负责的物资调配工作也暂告一段落,他统计的数字是惊人的,几乎清空了何雨柱让他建立的数个大型灾备仓库。
何雨柱在四九城的宅院里,听着各方面的汇报,缓缓吁出一口气。
小满来到他身边,轻声道:“捐款的事都安排好了,后续灾后重建,我们还会跟进,这次可是花了不少。”
何雨柱点点头:“钱物都是身外物,我们家的钱花几辈子都花不完,这也算是用到该用的地方吧。”
“我不是心疼钱,我是”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总有人会记住的,不是么.”
“你总是有理!”小满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