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人有情 (第1/3页)
鲁山河的办事效率出乎意料的高。
没过两个月,一份带有特殊编号和钢印的批复文件,就经由机要渠道送到了何雨柱手中,同时抵达的还有几位身着便装的技术评审专家。
一周后,华高科的牌子旁,悄然挂上了一个不显眼但分量极重的“第X研究院”的铭牌。
没有仪式,没有公告,一切都在静默中完成。
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格的保密条例和安保升级,部分核心研发区域被划为禁区,进出需经过多重核查。
何雨柱也问过陆书怡,如果继续待在华高科那就算进入体制内了,以后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问她愿不愿意。
陆书怡跟何耀宗商量过后,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华高科,她自身也觉得在华高科找到了未来的路。
何雨柱称赞她有远见,还跟二儿子说向儿媳妇学习,把何耀宗搞得看老爹的眼神那叫一个幽怨。
“混小子,找揍呢?”
“爸,爸,您别动手,别动手,我都多大了。”
“哼。”
陆书怡迅速适应了新角色。
她主持召开了华高科内部的核心技术骨干会议,宣读了纪律,统一了思想。
“诸位,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过去的成绩得到了认可,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国家最前沿、最迫切的需求。综合射频系统的预研项目,上级已经正式下达,这是我们的头号任务。”
项目启动会就在挂着巨大保密标语的新会议室里进行。
来自精工、电子科技实验室、材料研究所的负责人围坐在长桌旁,墙上投影着初步的技术指标分解图。
电子科技实验室的负责人率先发言:“陆总,综合射频的核心是软件和算法,这块硬骨头我们暂时啃不动,得靠国家队的兄弟们。但您之前提到的‘关节’和‘毛细血管’,我们有思路。高速数据总线,我们可以基于之前在通讯设备上积累的协议进行强化和定制,抗干扰是关键。特种连接器,精工那边有没有把握?”
精工的负责人接过话头,指着结构分解图上的几个点:“这种高密度、抗强电磁脉冲的多芯连接器,密封和屏蔽是难点。材料我们和西飞合作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以试试,但内部的接触件镀层工艺需要攻关,现有的镀金工艺在盐雾和振动环境下寿命达不到要求。我们已经成立专项小组,三个月内拿出第一版样品进行环境试验。”
材料所的工程师补充道:“集成桅杆用的复合材料,要求高透波、高强度、耐候耐腐蚀。我们目前在直升机旋翼和机翼前缘上的技术可以迁移过来,但舰艇环境更恶劣,尤其是紫外线和海盐腐蚀,需要调整树脂基体和增强纤维的配比,正在进行加速老化测试。”
“时间节点呢?”陆书怡问。
“初步的材料配方和连接器样品,争取六个月内完成实验室阶段。总线协议的仿真验证同步进行。”精工负责人回答。
“好。”陆书怡记录下来,“各小组按此推进,周磊、伍阳,你们负责协调资源,确保各环节无缝对接。遇到解决不了的瓶颈,直接报到我这里,我们集中力量突破。”
会议结束后,华高科这座庞大的科研机器开始围绕着新的核心任务高速运转起来。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息,测试间里各种环境模拟设备的嗡鸣声不绝于耳。
何雨柱在这期间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空间里的不少图纸和资料都秘密交给了陆书怡,让她在合适的时间拿出来。
陆书怡没敢问哪里来的,自己这个公公神秘的很,也厉害的很,能拿出什么来他都不稀奇。
几个月后,初步的成果开始显现。
精工拿出了第一批特种连接器样品,在模拟舰艇环境的振动、盐雾、温循联合试验中,性能表现稳定,虽然距离最终指标还有差距,但方向已经明确。
材料所也筛选出了几种候选的复合材料配方,透波性能和机械强度基本达标,正在进行长期的耐候性考核。
电子科技实验室的高速数据总线协议,在仿真环境中实现了远超现有装备的数据吞吐率和抗误码能力。
这些阶段性成果经过验证后,被整理成详尽的报告,由鲁山河亲自送了上去,做了相关汇报后,鲁山河再次来到何家。
“老何,你们手底下这帮人厉害啊,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鲁山河用力拍着何雨柱的肩膀,“那几个连接器和材料样品,我们找了好几家老牌院所都没完全解决的问题,你们这么快就摸到门路了!尤其是那个总线协议构想,非常超前!”
何雨柱淡淡道:“老鲁啊,你别高兴太早,实验室到工程化,再到列装,隔着千山万水。现在只是证明了这条路可能走得通。”
“我知道,我知道。”鲁山河连连点头,“但这第一步至关重要!上面看了报告,对华高科.哦不,对X院的能力更有信心了。后续更具体的分系统研制任务,很快就会正式下达。”
他压低了些声音:“不过,压力也会更大。有些关键元器件,国内基础太差,可能需要你们利用.呃,以前的海外渠道,想想办法。当然,是在绝对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
何雨柱看了他一眼,明白这恐怕才是鲁山河今天来的另一层意思。
华高科明面上的身份,有些事做起来反而比体制内的单位更灵活。
“这个我考虑一下。”何雨柱没有明确承诺。
鲁山河走后没多久,陆书怡找了过来,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与焦虑。
“爸,您得帮我想想办法。”她将文件轻轻放在书桌上,声音有些发干,“海军那边综合射频和桅杆等项目的预研刚铺开,各个实验室的人手已经绷到了极限。现在可好,航空工业那边的人也找上门了,说是在新型战机航电系统架构和轻量化机体结构上遇到了瓶颈,希望我们协助攻关。还有,航天部门也递了话,问我们能不能参与下一代运载火箭某型控制计算机的加固结构和特种电路板设计.”
她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都是紧要的任务,哪个都耽误不起。可咱们就这点家底,精工、电子实验室、材料所的老师傅和骨干工程师就那么多,现在几个项目已经开始抢人、抢设备机时了。鲁司令那边催进度,航空航天的同志也等着回复,我这边实在是转不开了。”
何雨柱安静地听完,翻开那些资料看了看,发现只是一些资源和人力需求的目录才点点头,保密条例对他也不例外。
华高科这种情况他早有预料,华高科(X院)展示出的能力,就像一块磁石,自然会吸引各方的需求。
“你觉得根源在哪里?”
“人,最缺的是高水平、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尤其是既懂理论又能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咱们开出的待遇在行业内不算低,但跟那些老牌国营大院大所、重点厂比起来,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很多优秀的毕业生,首选还是分配进体制内的单位,觉得那边更稳定,发展前景也更被认可。”
“他们提需求过来你也可以提需求么。”
“我提了,他们的人员更紧张。”陆书怡苦笑。
何雨柱想了想道:“校招呢,你们去了没?”
“清华的基本上不会选择我们这里。”
“呵呵,那就不要他们,以后也不要。”何雨柱冷笑。
“还有哈工大、国防科大、西工大这些学校,我们以前去过,没有我们的指标。更别说航空航天、船舶、军工对口的专业,毕业生基本都是定向分配,不对外就业。”
“今年你们再去就有了,你以为那块牌子是摆设么?”何雨柱笑道。
“对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现在华高科挂着X院的牌子,就是国家认可的研发力量。拿着这个身份,再去跟学校谈合作,底气足的很,我们还有一个优势。”
“工资奖金福利!”陆书怡抢答。
“所以该担心的是别人,另外体制内的你们也可以调人的,这个你让来找你的那些人帮你协调,他们本部的没人,其他研究所还没人么。”
“还是爸你办法多。”
“那是你还没了解体制内的路数,慢慢你就都知道了。”
“嗯。”
“还有一些人你也可以留意一下,那些学校里,有没有快到退休年龄、但身体还好、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专家?有没有觉得在原有单位抱负难展、想换个环境做点实事的中年骨干?还有,跟学校谈联合培养,设立以华高科实际项目为课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我们提供实践平台和部分经费,提前锁定好苗子。”
陆书怡眼睛微微一亮,但随即又浮现顾虑:“这挖角和联合培养,会不会得罪原来的单位?而且,调动手续,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专业的人员,会很复杂。”
“所以要讲究方法。以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的名义,先请一些退休专家过来做指导,发挥余热。对于在职的骨干,可以先从短期借调、客座研究开始,让他们了解华高科的平台和实力。觉得合适,再谈调动。手续问题,让周磊和伍阳去跑,他们熟悉里面的门道,必要时,可以把老鲁他们来过来当当枪么。最后,记住我们是为了国家项目攻坚,不是为了盈利,这个姿态要摆正。”
陆书怡深吸一口气,感觉肩上的压力似乎轻了一些:“我明白了,爸。我回去就组织人力部门开会,尽快把方案做出来,然后亲自带队去这几所学校跑一趟。”
“嗯,去吧。记住,招人只是第一步,把人用好、留住,才是关键。华高科的舞台够大够强,就看他们有没有本事唱好戏了。”何雨柱挥了挥手。
陆书怡起身,何雨柱指了指桌上的文件,这个以后不要带回家了,你们是有条例的,我算是外人。
“以后不会了。”陆书怡拿起文件,冲何雨柱微微一躬,转身离开了书房。
陆书怡回去后就开始行动,她首先梳理了华高科目前所有重点项目的人力缺口,制成了一份详尽的、不涉密的需求清单。
随后,她亲自起草了一份以“第X研究院”名义发出的公函,阐述了与国内顶尖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及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意愿。
第一站,她选择了哈工大。
接待她的是学校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就业办的负责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