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甩包袱(不分章了,万字大章) (第2/3页)
室研究的怎么样了?”
“基本上吃透了,怎么,要拿出来用了么?”顾元亨有点兴奋。
“很多东西我们没法用,我打算卖个好价钱。”何雨柱叹了口气道。
“啊,不能用啊,我们可可是投入了不是人力物力时间。”
“所以要待价而沽啊,你有空去一趟哈市,跟杨涛一起跟哈飞谈谈。”
“哦,好吧。”顾元亨有些失落。
“行了,我们本身就是民营企业,那些东西研究研究就行了,国内政策也不允许我们造,不像北美。”
“那我们就不能.”
“这事就不要再提了,我们的肤色决定我们不能。”
“好,我明白了。”
何凝雪在四月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顾念禾。
小姑娘继承了母亲的眉眼,很是玉雪可爱。
何家上下自是一番欢喜,顾家亦是视若珍宝。
何凝雪产后便听从母亲安排,安心在家休养,地产公司的事务暂时交由副手打理,重要文件则送到家中由她过目。
顾知行的工作室接了几个新的旧改项目,愈发忙碌,但每日归家,第一件事便是去看女儿,抱着不肯撒手。
何凝雪笑他:“以前没看出你这么喜欢孩子。”
顾知行扶着眼镜,看着怀中的女儿,眼神温柔:“像你,怎么都看不够。”
哈市那边,杨涛与顾元亨会同哈飞的谈判进行得并不轻松。
对方对黄河掌握的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尤其在了解到那些源自北方的先进设计理念后,热情更是高涨,但在知识产权和合作方式上,双方分歧不小。
几次磋商后,哈飞方面换了位更高级别的领导出面。
会议室里,对方负责人姓李,是一位身材微胖、笑容和蔼的中年人。
“顾总,杨总,咱们敞开天窗说亮话。你们的技术,特别是某些设计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联合研发,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也能帮你们更快地融入国内的航空体系,拿到适航证,这里面的好处,不言而喻。”
顾元亨笑了笑:“李总,黄河看好国内航空市场的未来,也愿意贡献力量。只是商业合作,讲究的是权责对等,互利共赢。我们投入的是真金白银和核心技术,希望得到的是同样清晰、有保障的回报机制,至于入场券,我们已经拿到了。”
“这个.”被掀了底牌李总一口气堵在胸口舒不出来。
杨涛这时道:“关于技术共享的范围,我们之前已经划定了底线。黄河直升机独有的电传飞控和复合材料工艺,是立足之本,不在此次合作范围内。我们可以就新机型的设计进行联合攻关,但核心模块需独立开发,或采用授权使用模式。”
李总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吐出后才道:“我们没钱。”
顾元亨与杨涛对视一眼,这一点他们早就知道了。
“可以用订单换。”顾元亨道。
“民用的?”李总试探道。
“李总就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了,你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
“这个事我做不了主,我要去请示。”
“那李总尽快吧,说实话我们也卖过几批给部队,李总可以去查。”
“好。”
哈飞的动作比预想的要快。
几天后,双方就再次坐到了谈判桌上。
“顾总,杨总,上级同意了‘订单换技术’的合作模式。关于你们提到的那几款通用直升机,我们确实有采购和改装需求,具体数量和型号,需要后续详细洽谈。但前提是,贵方开放技术授权,当然我们不会在民航领域跟贵公司抢订单,外海市场我们现在也顾不上。”
顾元亨与杨涛交换了一个眼神,知道这事成了大半。
“这是自然。”顾元亨点头,“合作共赢,成果共享。具体的联合研发协议、知识产权划分、以及采购框架协议,我们可以同时启动谈判。”
“好!”李总伸出手,“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一起为国家的航空事业出份力。”
“合作愉快。”
送走李总,杨涛长舒一口气,对顾元亨笑道:“亨叔,还是您有办法,直接戳中要害。”
顾元亨摇摇头:“不是我有办法,是老板看得准。他知道我们和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眼前那点技术转让费,而是长期稳定的市场和在国内航空领域的立足之地。这笔订单,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和护身符。”
接下来的谈判进入了快车道。
双方组建了联合小组,就新型民用直升机的设计指标、研发分工、知识产权归属、成本分摊和利润分配等细节展开了密集磋商。
黄河方面并没有一次性开放所有核心技术,只在联合研发的新机型上,共享了部分东西,对此哈飞并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有,再说了就算黄河一次性都提供了,他们也吃不下来。
协议草案成型时,已是五月。
何雨柱在四九城书房里审阅着顾元亨传真回来的草案摘要,微微颔首。
这个结果,基本符合他的预期。
用一些暂时无法完全转化为民用产品的技术积累,换取进入更广阔市场的通道和一份稳定的军品订单,这买卖不亏。
他拿起笔,在草案上签下了“同意,按此推进”几个字。
然后又打电话告知顾、杨二人,以后不要只盯着整机,或许零部件才是未来的重点。
二人了然,黄河很多厂子就是这么做的,比如汽车厂的发动机。
几乎在同一时间,特区的何耀宗也带来了好消息。
经过长达数月的拉锯战,部委最终决定,以“资产置换加专项资金”的方式,正式收购黄河通讯投资建设的根服务器组及其配套机房设施。
收购价格虽然比何耀宗最初报的成本价低了一些,但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承诺未来在国家级互联网项目招标中,黄河通讯将享有优先权。
“爸,协议签了。”何耀宗在电话里汇报,声音带着完成一件大事后的轻松,“资金预计下个月到账。部里要求,交接工作要在三个月内全部完成。”
“嗯,配合好他们,善始善终。”何雨柱叮嘱道,“另外,把这笔资金划拨一部分给网络安全实验室,后续的研究不能停。未来的竞争,不仅在硬件,更在软件和标准。”
“明白。”
根服务器顺利出手,意味着黄河通讯卸下了一个沉重的政治包袱,同时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现金流,可以更专注于通讯设备制造和市场开拓。
何凝雪出了月子,正式回归地产公司,不过她被圈在了四九城,因为还要喂孩子。
至于之前交出去的正好也拿来考验一下下面的人,看看能不能做好。
何家的私人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悄然推进。
那处五进四合院经顾知行团队精心修缮改造,既保留了原有格局与风骨,又巧妙融入了恒温恒湿、安防监控等现代博物馆必备设施。
何家将藏古斋历年珍藏、以及何雨柱陆续拿出的部分器物整理造册,择其精品入馆。
何雨柱拿出的瓷器、玉器、字画等,鉴定的专家们大为震惊。
那里面可是有不少文献里写着丢失或者损毁的东西,虽非惊世骇俗的国宝,但也属上品中的上品,至于何雨柱如何得来,没人敢深究。
开馆未举行盛大仪式,只邀请了少数亲朋故旧、文博界人士内部观摩。
何大清、老方、老赵拄在何雨柱陪同下细细观看,对建筑的修缮和展陈设计赞誉有加。
顾知行低调地跟在何凝雪身边,听着专业人士的讨论,眼中闪着满足的光。
博物馆交由专业团队运营,对公众预约开放,很快成为四九城文化圈一个静谧而高雅的去处。
何雨柱空间里那些真正的重器,他暂时不会让它们现世,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顾知行的工作室因博物馆项目和几个成功的旧改案例声名鹊起,找他设计的人越来越多。
陆书怡在辅助何雨柱处理事务中展现出敏锐的商业头脑,何雨柱开始让她接触更核心的集团战略分析,准备当做小满的接班人培养,对此小满无异议,她也是这么想的。
哈市那边,与哈飞的合作最终敲定。
黄河直升机以部分技术授权和联合研发为条件,换取了哈飞一批通用直升机的采购订单,以及长期零部件供应协议。
杨涛按照何雨柱的指示,开始着力构建直升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不仅满足自身和哈飞需求,也开始尝试向其他航空制造单位渗透。
精工与重工接连拿下西飞、船厂等多个特殊单位的零部件订单,在高端精密加工领域站稳了脚跟。
同时,集团加大了对微电子研究所和精工、重工的研发投入,目标是更高端的制造设备和精密仪器。
根据前世的记忆,何雨柱记得一九九六有大事发生,一次跟老方闲谈中。
何雨柱状似无意地提起:“方叔,最近听耀宗说,外面有些针对咱们网络的试探越来越刁钻。我在想,咱们内部的技术规范、流程管控,是不是也得跟着升级?就怕百密一疏,哪个环节没盯紧,让人钻了空子。”
老方执子的手顿了顿,抬眼看他:“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那倒没有。”何雨柱摆摆手,“就是觉得,树大招风。有些口子,得从一开始就扎紧。好比盖房子,地基里的钢筋要是标号不对,或者被人动了手脚,楼盖得再漂亮也悬。”
老方沉默地落下一子,良久才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道理,到哪里都一样。”
“是这么个理儿。”何雨柱点头,“所以得常看看,建材合不合格,施工按没按标准。尤其是关键位置,不能有一点含糊。”
这话说得云淡风轻,老方的眼神却锐利了几分。
他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聊起了家常。
不久后,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针对研发和数据管理流程的专项审计,范围覆盖了几个核心部门。
审计结果并未大规模公开,但几位涉密岗位的人员被调离,部分流程得到了强化。
老方跟何雨柱谈过那次话后消失了几天,不用说何雨柱也知道这老头干嘛去了。
回来后老方还参与了,集团内部的一些东西,尤其是制定安全防范方面的,这个是他的本行。
香江,产业北迁后的调整基本完成。
空置的厂房部分转型为高端电子产品生产线和手机生产线以应对黄河内部的需求,没办法手机销量激增,传呼机也在那几个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