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太上垂怜,供奉生祠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太上垂怜,供奉生祠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太上垂怜,供奉生祠 (第2/3页)

长卷,流水般送往老君山。

    谁知那位新晋的灵素道长,见了圣旨,只低头一拜,分文不取。

    只淡淡一句:“上天有好生之德,此方乃道祖垂怜,岂一人之功。贫道不敢居。”

    这话传回宫里,天子也是个通透人,听罢默然半晌。

    真人既不恋俗物,那便将这份功德,还与神明罢。

    于是圣旨再下。

    原本只几座小观的老君山,转眼间大兴土木。

    官府拨银,富商解囊,能工巧匠自四面八方而至。

    不过半年光景,一座辉煌的老君殿便拔地而起。

    琉璃瓦,朱红墙,金龙盘柱,气象万千,比皇城里的宫殿也不差分毫。

    殿旁,还另立了一座生祠。

    祠中供的,不是神像,而是一尊白衣女冠石像,眉目温和,手执一卷医书,正是灵素道长的模样。

    自此,天下人皆感功德,洛阳老君山香火鼎盛。

    车马舟船,贩夫走卒,王孙公卿,皆往此山而来。

    人人都说:道祖显灵,真人慈悲,此地香火,最是灵验。

    而灵素道长,却依旧素衣布鞋,守着那间小小丹房。

    长居山上,诊病施药,妙手回春。

    渐渐地,闻名前来求医的,比来烧香拜神的还要多。

    她看病从不取分文,受了恩惠的,也不好空手,便在殿里添炷香,募些钱物,还愿积德。

    你来我往,久而久之,这老君山烟火缭绕,香雾如云。

    到得后来,竟真成了洛阳城一等一的祈福去处,名头极盛。

    ……

    两界村。

    姜家老宅的院子里,今日略显热闹。

    十来个在村里最有分量的老人,都搬了条板凳,在老槐树下落座。

    一个个手里捧着粗陶茶碗,呷一口凉茶,话也就着日头慢慢生出来。

    自打灵素道长,也就是姜家媳妇李文雅,配出那救命的方子,不觉竟已过了半年。

    两界村仗着祠堂那点神异,消息传得比驿马还快。

    洛阳城边的人家还未闻着药香,陇西这头的疫病,便已悄然散去。

    病一散,人心也就活了。

    村外聚的那些灾民,有的收拾细软,循旧路回了家去。

    可更多的,却是些家破人亡、田荒难复的,可怜见的去不得。

    走不得回头路,索性也不愿走了。

    他们就打起了主意,想在这两界村旁,寻块坡地,搭棚开垦,好歹有处落脚。

    老人们今日聚在这儿,正是为这桩事商量。

    姜义原先对此事并不上心。

    他斜靠竹摇椅上,半眯着眼,任耳边嗡嗡人声,只当茶余闲话听。

    两界村四下皆是荒岭,地多得很。

    这些人是留是走,是开荒还是打猎,于姜家实在不妨。

    直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慢吞吞吐了句:

    “……那些人里,有几个头面,昨个托人来问。说他们不光是要留下,更是感念咱村里‘降魔金刚’与‘药师娘娘’的恩德,这才舍不得走。”

    “还说,要学洛阳城那般,凑些人力物力,在村口立座生祠,供奉这两位活菩萨。”

    话音刚落,姜义半阖的眼皮,才算慢慢抬起。

    他那张素来不显喜怒的面孔,这时也有了几分神采。

    这些年跟着那个做了神仙的儿子,眼界自是宽了。

    他心里门清,这“立生祠”“聚香火”,可不止是搭几块砖头的事。

    那是天地都认的功德,真金白银的好处。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像落子入盘,把院子里叽叽喳喳的议论一下压了下去:

    “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些人好容易捡回条命,生离死别都熬过了,咱们哪能再眼睁睁让他们在外头受苦?”

    姜义在村中的分量,不需多言。

    他一开口,众人心里就有了定数,几个老人点头哈腰,连声附和,再无异议。

    姜义略一沉吟,话锋再转:“俗话说,送佛送到西。光让人留下,还不算周全。”

    “这样,我姜家愿拿出药圃里的灵药灵果,作些工钱,雇古今帮的后生们,替这些留下的乡亲建屋开荒。总要先让人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有碗安稳饭吃。”

    话才落下,院子里又是一阵哄声,啧啧称善:

    “姜老果真是菩萨心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