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子敕封,报应都司 (第2/3页)
从此逍遥。
可退一万步说,纵然此事不成,凭着眼下在陇西布下的香火阵仗,聚拢民愿,做个乡野社神,也可保得安身。
再不济,往长安城隍庙递个话,谋一盏长明灯火的供奉,亦能护得魂魄不散,脱了那轮回之苦。
魂魄若在,不入轮回,总还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法子,将来从阴冥之中再设法捞回来。
他真正忧虑的,是山中的爹娘,尤其是娘亲。
为人子女,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
而修道之人,又多了一重怕——“亲欲长生,而心魔自生”。
小儿夭亡,是天底下最利的一柄刀。
能将人的道心生生割出一道裂口,思念成疾,终生难合,平白断了长生的契机。
所以,此事须得办得堂堂正正、风光体面。
须得让娘亲亲眼见着,自家孩儿非但无恙,反而得了这等天大的神仙正缘,方能将那颗悬着的心,稳稳当当放回腔子里去。
如此,才算全了一番孝心。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能做的都已做了。
余下的,便非人力所能强求。
人事既尽,也只能在这长安城里,静候天命了。
日子,便在这长安城中不咸不淡地过着。
姜明与李云逸,面上瞧着是半点不急,可那白花花的银子,依旧如流水般淌了出去。
城隍庙的香火,一日比一日旺,青烟缭绕得几乎要把神像的眉眼都熏得模糊了。
坊间巷口,那些领了赏钱的说书先生,更是把“忠勇校尉姜亮”的故事说出了花。
嘴皮子上下轻轻一碰,便将一个忠勇无双、为民舍身的模样,深深烙进了长安百姓的茶余饭后里。
如此过了小半月,一日午后,李云逸忽然寻上门来。
神情是那种压不住的兴奋里,还非要故作几分神秘,只一把拉住姜明,直往城隍庙去。
庙里人头攒动,香客摩肩接踵。
李云逸却不往前殿去,只领着他绕到一处偏殿的廊下,隔着一扇雕花窗棂,朝里头一努嘴。
殿中,两名穿着寻常青布衫的男子,正对着一尊旧神像指指点点。
看似再寻常不过的香客,姜明却只一眼,便微微眯起了眸子。
凝神细观,那两人的气机在他眼中无所遁形。
不是修行人的清灵,亦非武夫的刚猛,反倒带着一股子阴柔内敛,如久不见天日的苔痕,骨子里透着一股天生的残缺与湿冷。
是宫里出来的人。
李云逸凑在他耳边,声音压得比蚊蝇还轻:
“瞧见没?宫里的内官,八成是奉了上头的旨意来探底的。这事儿啊……”
他双手摊出九根手指,在姜明眼前轻轻一晃,眼底精光四射:
“少说,也有九成了。”
姜明轻轻一点头,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石头,总算落下了大半。
第二日,他便不再出门,只在院中慢慢收拾行装,将一应物什打点得妥妥帖帖。
果不其然,又过了三五日,一道加盖了玉玺朱印的皇榜,便贴满了长安城的街头巷尾。
先是一通洋洋洒洒的表功,赞姜亮戍边陇西,忠勇可嘉,舍身护民,德功昭彰。
字里行间文采斐然,恨不得将他夸成百年不遇的忠臣义士。
末了,才是金口玉言的敕封:
“……特敕封姜亮为长安都城隍庙‘感应司都司’,享万民香火,监察善恶,以彰忠烈,钦哉。”
消息一出,满城便是山呼海啸般的欢腾。
陛下圣明、朝廷有眼之类的颂声,把长安的每条街巷都绕了几遍。
姜明听着外头的喧哗,只淡淡笑了笑。
心中暗道一声,幸而兄弟是死在了这长安城。
这等重城大庙,神位冗多,总能寻个空缺安插上去。
若是在陇山县那等穷乡僻壤,放眼整个县城,也不过一位县城隍的正神位。
那可就真没处安置了。
皇榜一贴,李家的手眼与银子在长安城里,自是不必多说。
不过几日,一尊崭新的泥胎金身,便已端端正正塑成,只待择日入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