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耿如杞:你看我的头还在么?! (第2/3页)
用处,要是落到建奴手里可就麻烦了。
虽然没有促成这一出美事让耿如杞很遗憾,但跟娜木钟翻脸的时候,他可没有犹豫。
决心封锁边境的时候,娜木钟真的是给他下跪了,但耿如杞心如铁石,依旧关闭了双方的互市贸易。
九月,娜木钟发兵攻大同,攻破明军边堡三处,残杀明军七百余,抢走军粮五千石,扬长而去。
九月底,耿如杞从大同山西镇抽调八百精骑,对娜木钟实施打击报复,放火烧荒,从偏头关一直烧到北京密云的司马台,横跨一千二百里,往外烧了三百里,堪称有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烧荒活动。
耿如杞放的这一把火的目的,不仅在于要将边境赖着不走的蒙古人赶跑,还在于他希望这样可以遏制蒙古诸部的瘟疫朝着大明蔓延。
万历八年至十六年间,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四省因灾荒和鼠疫死了几百万人。
万历十六年,鼠疫控制不住,传到了耿如杞老家山东东昌府馆陶县,耿如杞至今无法忘记少年时的那一段绝望的经历。
跟他最要好的几个发小全死了,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表妹也死了。
他们耿家是当地名门望族,却依旧没有逃过这场灾难,整个家族差点就此覆灭。
他知道瘟疫的可怕,所以绝对不能让他治下的山西重蹈覆辙,为此哪怕被骂绝情,被娜木钟骂反复小人,被朝中言官弹劾他挑起边衅,他也在所不辞,他的兵只能战死,不能病死、饿死!
驻守太原的是守备张鸿功,他原来是山西镇总兵官。
在崇祯元年宣大保卫战的时候,他带一万人去支援大同,结果半路被人干趴下了,他丢下大军自己跑回来了,被蒙古人尾随,还差点把雁门关给弄丢了。事后,一万多人,逃回的只有不到两千,不知道这些人多少是被屠了,又有多少是当了逃兵。
死了八千多人,还要给发抚恤,朱由检恨死张鸿功,本来想把他砍了,但当时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他再杀人,前线真的可能会崩掉,所以张鸿功这厮就很幸运地活了下来。
后来局势反转,仗打赢了,朱由检心情好,又没找他秋后算账,只是把他从总兵官一撸到底。
但张鸿功并没有就此沉寂。别人家是四世三公,他家是四世五总兵。
宣大保卫战的倒霉蛋除了张鸿功,还有大同巡抚张翼明,张翼明被贬为高阳县知县,自此大同巡抚悬空,朱由检没有安排新人,大同政务由耿如杞托管。但大明的巡抚,懂的都懂,一个个手伸那么老长,恨不得军政外交一把抓。
大同总兵渠家桢因为很勇,得以留任原职,朱由检还给了他一点荣誉赏赐,按理来说他腰杆子应该可以挺直了,面对插汉部数倍于己的大军他也没有腿软,但面对耿如杞的时候,他还是习惯性地给跪了。
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离中枢近的地方,文官反而不会太欺负武将,太过分了皇帝会干预,勋贵会暴走,最终惹得一身骚。
远离中枢的地方就不一样了,七品县令都敢跳脸正二品总兵官,人家文官几封弹劾就能让他们丢官,随便使点小手段就能卡他们的钱粮,让他们饿肚子。饿肚子事小,大明的兵也不是好脾气的,疯起来总兵官干不得?!
渠家桢是被整怕了的,他跟耿如杞不熟,也不知道这位是什么路数,反正能不得罪就不得罪,人家要发号施令,他就听着呗,还能咋样。后来他发现耿如杞这个上司还是挺不错的,勉勉强强算个知兵之人,渠家桢还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咧。
渠家桢低伏做小,却并没有让耿如杞彻底放心,耿如杞还是希望发展自己的标营势力。
但他的家族势力只是局限于一县,历代官宦,却都没有往军事方面发展的,他之所以懂点军事,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所以与将门世家的张鸿功联手就很自然了。
他给了张鸿功东山再起的机会,张鸿功则带着家族子弟,给耿如杞的标营做骨架子。
只不过,张鸿功闯的祸太大了,耿如杞不能让他迅速冒头。
耿如杞作为如今山西实质上的军政一把手,拥有一定任用官员的自主权,但三品以上的武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