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赵村 (第2/3页)
,工程账目大体清晰,与中枢那边的材料吻合,但这濮阳县的役夫名册.似乎有些蹊跷。”
“什么蹊跷?”
“去岁征调河工,文书上记载濮阳县应派役夫两千二百人整,但后面附的具结文书和工食钱发放记录,人数却只有两千零五十四人,有一百四十六人的缺口,但并无合理解释。”
六塔河工程,有两个施工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河北转运使周沆提交的,疏通和加固现有的河道,需要柴草一千六百四十五万束,人工十三万人,耗时五年。
第二个方案是李仲昌提交的,堵商胡口把黄河分流到六塔河,需要柴草三百万束,人工一万人,耗时一年。
陆北顾心中一动,接过名册细看。
朝廷选择执行第二个方案,而濮阳县作为澶州州治所在,理应出人最多,出了五分之一将近四分之一的人手,这个征调人数是没问题的。
但征调文书与实际执行记录之间果然存在明显矛盾。
崔台符在他旁边蹙眉道:“这些‘消失’的役夫,是找不到人所以根本没有被征调?还是被征调后逃亡未能到工?或是到工后发生了其他变故?这背后是否涉及吃空饷、虚报役额,或是其他隐情?”
“将此疑点详细记录。”
陆北顾低声道:“这或许与工程管理混乱有关,但也可能是个值得深挖的线索。”
时间在故纸堆中悄然流逝,窗外日影渐斜。
直到夕阳西下,两人才将这些相关内容全部浏览完毕。
确定没有遗漏之后,陆北顾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对崔台符道:“档案所见,赵村沿革清晰,非新立村落,工械采购记录规范,未见异常形制描述,唯役夫名册存疑不过这些终究只是档案里记的东西,接下来,该去实地看看了。”
崔台符点头赞同:“没错,档案终究是死的,民间口耳相传的‘流言’,还需到现场勘察、访询乡民,方能窥其真相。”
两人整理好笔记,命胥吏将档案归位,锁好库门,然后一同前往施昌言的值房。
陆北顾告知了对方大概的查阅结果,并提出明日前往赵村旧址及六塔河决口处实地勘察的打算。
施昌言听闻档案查阅未发现重大违规,只是役夫人数有些出入,神色稍松.即便有问题,那也都是前任知州李璋的责任,跟他毫无关系。
“役夫人数出入,我倒是不知晓,待我问问下面的人,再来告知二位。”
陆北顾又问道:“另外,州衙此前可曾对此村名有过疑虑?或听闻过相关流言?”
施昌言苦笑一声,道:“陆御史,去岁之前,从未有人将村名与御名相联系。至于民间各式各样的流言,亦是决口之后我来上任才偶有听闻遭逢大灾,出现许多流言这是免不了的事情,我只当是灾民悲痛之余的愤激之语,并未深究,亦觉此等无稽之谈,上报朝廷恐徒增烦扰,故未载入公文。”
施昌言的措辞很小心,既承认了流言存在,又撇清了身为地方官的责任。
“多谢,我明白了。”
翌日,天刚蒙蒙亮,澶州州衙前便已备好了车马。
知州施昌言亲自相送,对陆北顾与崔台符拱手道:“陆御史,崔详议,今日勘察,本官已派州判官并数名熟悉本地情形的胥吏随行,另调一队衙役护卫。赵村旧址荒僻,决口处地形复杂,万事务必小心。”
“有劳施知州安排周全。”陆北顾与崔台符还礼道。
一行人马遂即启程,出了濮阳城北门,折向东北方向行去。
昨夜一场春雨初歇,官道尚且泥泞,车辙碾过,留下深深印记,越靠近六塔河方向,去岁洪灾肆虐的痕迹便愈发触目惊心。
道旁时而可见倾颓的屋架半埋在淤泥中,枯死的树木枝杈歪斜,大片土地板结荒芜,仅有稀稀拉拉的野草在春风中瑟缩着。
坐船过了六塔河,来到东岸,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了河水特有的腥气与腐败物混合的味道,令人胸臆发闷。
渡船不大,故而马车都被留在了西岸,他们都只能骑乘马骡驴等,亦或步行。
在东岸广袤的田野上,他们见不到任何人。
唯一见到的一个人,是个逃荒的灾民,正挎着破旧包袱,神情麻木地向南蹒跚而行,见到官差队伍便远远避开。
陆北顾能看到,他的目光中交织着畏惧,以及.怨愤。
引路的澶州判官姓李,指着沿途景象,语气沉痛地向陆北顾等人介绍:“陆御史请看,这一带原是濮阳县的膏腴之地,村落相连,鸡犬相闻。去岁河水自六塔河破堤而出,犹如天河倒泻,顷刻间便是一片汪洋。水退之后,良田尽成沙碛,屋舍十不存一,哪怕官府不允,民众亦皆逃荒而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