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就决定是你了 (第1/3页)
三月末。
陆北顾正在廨署内,窗外春光明媚,他却无暇欣赏。
初掌台院庶务,千头万绪,从档案编号到吏员考课,从物资核验到文书流转,事事皆需亲力亲为。
张茂侍立一旁,不时低声解释着流程的细节。
这位老吏虽言语谨慎,但办事极为干练,对御史台内部运作了如指掌,倒是帮了陆北顾不小的忙。
“陆御史,这是本月台内吏员的考课记录。”
书令史、掌固们的名字、职司、考语映入眼帘。
他看得仔细,不时询问几句前半个月他毕竟是不在的。
张茂皆对答如流,显见平日用心。
陆北顾在确认个别人的请假情况无误后,取过铜印,在指定位置郑重盖下。
朱红的印文落下,意味着这个月的考课就完成了,非经特定程序,不得随意篡改。
“朝廷发放的春赐衣料、茶酒薪炭等物,三司是不是已经送达库房了?”
“对,陆御史,这是清单,请您过目核验,还没把签收文书返给三司呢。”
张茂呈上一份长长的清单。
从制度上讲,都是应该当场签收的.不过三司的工作很繁忙,给京中各衙门发的各类物资,又做不到同一批次同时抵达。
所以,现实情况变成了等每个月该发的物资都发到手了,再一起清点核验,然后把签收单送给三司。
陆北顾接过,细细看去。
衣料数量不少,茶、酒、薪、盐等物资亦颇为可观,甚至还有专门发给官员的刍料票证,凭此可至永泰门北的牧苑领取饲料。
他起身道:“带我去库房看看。”
“是。”
张茂在前引路,两人穿过庭院,来到御史台后侧的一排库房。
库吏见是新任的陆御史,忙不迭打开库门。
只见库内物资堆放整齐,衣料放在单独的几排柜子上,而其他物资亦是各有其所。
陆北顾对照清单,逐一清点核验,确认种类、数量无误,品质也没问题,这才在接收文书上签下名字。
“你记一下,日后这些物资的签收、保管、发放,也需立下规矩,能及时签收一定要及时签收,长期未发的物资也要定期核查,避免说不清的损耗亏空。”
陆北顾对张茂吩咐道。
“小人明白。”张茂躬身应道。
等他处理完这些乱七八糟的庶务,已近午时。
“陆御史,这是新送到的邸报。”
有小吏进来,将三份《邸报》放到他的桌上。
“知道了。”
陆北顾颔首,目光扫过。
《邸报》的印刷时间不固定,这份新的,则多是近日朝堂动态与地方奏报,暂时未见特别引人注目之事。
他心中却清楚,这平静水面之下,暗流汹涌。
因为这几天,贾昌朝和文彦博在各种事情上,针锋相对的厉害。
随后,陆北顾亲自拿着两份《邸报》,给欧阳修和吴中复送过去。
他刚绕过中庭的树丛,还没来到对面吴中复的值房,就见对方正从前厅的廊道里步履匆匆地往这边赶。
“陆御史?我正要去寻你。”
吴中复语气急促:“现在随我去见中丞,有要事相商。”
陆北顾心下一凛,跟上他的脚步。
两人快步来到欧阳修的值房。
不过吴中复敲门后,欧阳修并未马上让他们进来,而是里面响起了一阵窸窣声。
“进。”
两人进了欧阳修的值房,陆北顾眼神好使,瞥见欧阳修桌上,正倒扣着一迭纸。
“这是上班待着没事写书呢?应该不是《新唐书》,否则不至于还要遮掩一下。”
《新唐书》是官家下令编修的正史,其中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列传部分,是由宋祁全权负责编写的。
而志和表则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欧阳修负责的内容是对志和表进行校对修改,所以欧阳修的工作量没有宋祁那么大。
正因如此,欧阳修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干别的.看他这模样,估计倒扣的内容,就是他正在私修的《新五代史》了。
“怎么了?”
见吴中复面色严肃,欧阳修问道。
“前几天的消息有结果了。”
吴中复把一份中书省刚送来御史台的文书放到了欧阳修桌上,沉声道。
“之前官家不是因为因听闻河北民间关于六塔河工程的诸多不祥流言,打算遣中使出京查勘此事吗?这几天宰执们反复上疏,官家终于同意不派中使了我刚才去政事堂,文相便将文书直接给我了,要我们御史台派人作为正使,刑部派人作为副使,一起去河北调查。”
欧阳修看了看文书,上面的印还没干透呢。
陆北顾闻言心中一动。
六塔河工程!
这是文彦博、富弼执政初期的一大败笔,劳民伤财,酿成巨祸,至今余波未平。
如今旧事重提,而且一开始还打算由内侍省的宦官主导调查,其意味不言自明不过选择的角度倒是刁钻,不是直接追究决策失误或工程本身的责任,而是从流言这种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