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46章 系统的大手

第446章 系统的大手

    第446章 系统的大手 (第2/3页)

么疏漏?”

    众人都看向严用和。

    那不是因为李如松这份奏疏条理清楚,又引经据典又给了可用的方略,科道找不到漏洞才聚集在这里商议的吗?

    被严用和一绕,大家又回到了原点。

    严用和倒是不慌,身为资深给事中,只要话题的节奏到了他的手里,他自然有的是办法控制。

    严用和说道:

    “吾等都是谏臣,这军政本来就不是吾等的专业。”

    “这次李如松等人上书,侵蚀的乃是兵部职权!”

    “这件事应该是兵部比我们更急!”

    这句话说完,众人纷纷点头。

    严用和不愧是资深给事中,确实切中要害!

    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这明明是兵部的事情!

    我们科道为什么要替兵部冲锋陷阵啊!

    严用和看到众人冷静下来,于是说道:

    “由六科向兵部发文,要求兵部也制定出一份国政军策,从军事上驳倒李如松等人的奏疏。”

    “如此一来,吾等再上书,请求朝廷禁止这些丘八妄议国政,这才是正途!”

    “诸位以为如何?”

    被严用和这么一搅合,众人也没有了刚开始的群情激奋,开始计算起利害得失。

    严用和的方法确实也不错,众人点头说道:

    “正该如此!”

    严用和又对两位兵科给事中说道:

    “就烦请二位代表科道去一趟兵部吧。”

    ——

    也确实如同严用和所说,这一次李如松上国政军策,最着急的其实是兵部。

    这本是兵部的职权,兵部提不出有效的东北战略,现在被一帮基层武官抢了先,这是大伤颜面的事情。

    兵部尚书曹邦辅心中烦闷。

    长期以来,曹邦辅和分管兵部的阁老赵贞吉之间有矛盾。

    当然,两人的矛盾并非私仇,而是在路线上的分歧。

    赵贞吉主张全面进行新军改革,但是曹邦辅认为应该要慢慢改革。

    这点在处置剩余的京师三大营上,分歧是越来越大的。

    上一次裁撤了京营三大营,赵贞吉依然觉得不够,还想要继续改革。

    赵贞吉是经历过嘉靖时期的京营军纪废弛时期的,他当年差点就是死在京师城外,对于三大营十分的不信任。

    曹邦辅是从兵部一路升上去的,京师三大营和兵部的联系千丝万缕,有着别人不知道的牵连,而且这么多士兵如果裁撤,会对京师安全造成影响,所以曹邦辅一直都坚持要缓改。

    两人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让兵部在朝廷的位置十分的尴尬。

    六部其他衙门,都有阁臣在内阁中替他们说话。

    唯有兵部,赵贞吉不仅仅不会帮着兵部说话,还会经常借故敲打兵部。

    比如这一次李如松等武官上书,赵贞吉那边就成了“兵部无能”,这让兵部上下都非常气愤!

    可是气愤归气愤,李如松他们方案确实可行。

    就这时候,武选司郎中申时行来到了曹邦辅的公房。

    “曹尚书,六科遣人过来,提出要兵部驳斥李如松等人的奏疏,再提出一份东北军策来。”

    听到这里,曹邦辅怒道:

    “六科竟然要让我兵部冲锋在前?我大明的清流没了骨头!”

    怒归怒,但是曹邦辅也很无奈。

    这件事确实是兵部无能,提不出更好的东北军策,这才如此被动。

    兵部这么多的进士,还不如几个武监生,李如松这份奏疏曹邦辅也认真读了几遍,他最懊悔的就是他们为什么不是兵部的官员。

    申时行皱着脸说道:

    “曹尚书,兵部上下都在商议对策,但是目前也没有比李如松等人更好的军策。”

    曹邦辅烦躁不安,申时行又说道:

    “是不是请那两位大人也上书?”

    曹邦辅愣了一下。

    申时行说的那两位大人,是驻在宣府的兵部侍郎,宣大总督王崇古,和驻扎在蓟州的兵部侍郎,蓟辽总督谭纶。

    这两人也都是挂着兵部侍郎衔的地方军政大员,也算是兵部的人。

    曹邦辅本来不想两人掺和进来。

    他是在前任兵部尚书霍冀的力荐下,击败王崇古就任兵部尚书的。

    上任之后,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