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外朝的反弹 (第2/3页)
源节流的隆庆朝内阁来说,自然是一个坏消息。
这份军策引经据典,讲述了五城的重要性,提出了筑城压缩建州女真的战略方案,一看就是可行性极高!
高拱看完之后,又看向奏疏的最后。
他本以为这是某个兵部官员的上书,至少也要是个进士出身的兵部员外郎,想要将这个名字记在心里。
但是高拱看到的却是一排军官的名字,为首的是克虏军的旗正李如松。
剩下署名的也都是新军旗正这个级别的小军官。
这份奏疏竟然是一群军官写的!?
高拱看向苏泽,苏泽说道:
“阁揆,这些军官都是武监一期的毕业生,克虏军没有上战场的机会,就在国子监参详案牍,写出了这份平辽策。”
高拱又看了一遍,这份军策的风格确实十分特殊,有别于以往文官所上的军策,这才相信了苏泽的话。
这下子高拱反而犹豫了。
如果是兵部的某个文官所上,高拱必然票拟同意,然后这个兵部官员就等着飞黄腾达吧。
但这是一群武监生毕业的军官所上的军策,高拱却纠结起来。
自土木堡之变后,国政军策,一直都是文臣的权力。
权力是不容别人染指的,文臣好不容易将勋贵集团排挤出决策核心,变成了无害的吉祥物。
又如何能让军官团体再来竞争?
高拱是内阁首辅,也是文官之长。
苏泽也明白高拱的纠结,就在他准备劝说高拱的时候,高拱叹气低声说道:
“子霖的意思我明白了,老夫既然推崇实学,那就要实事求是。”
“这既然是利国之策,无论是谁提出来的,老夫都会支持。”
“你且让几位阁老也看看,然后内阁议一议吧。”
苏泽有些敬意的看向高拱,看来自己这位师相,是真的将实学当做了自己的施政纲领来看待了。
苏泽又将奏疏分别给另外三位阁臣过目,三人看完之后都和高拱一样,心中是五味杂陈。
如果这份军策是文官上的就好了!
这也是其他阁老们的想法。
众人都看完之后,高拱清了清嗓子说道:
“诸位阁老都看过了吧,老夫先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份军策所议上佳,可以让兵部先派人去辽东查探山川地理,等开春之后再议筑城。”
高拱开口算是定了调子,他本人是支持这份奏疏的。
高拱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后,在场三位阁臣的脸色都有变化。
先是最近才入阁的诸大绶说道:
“此事和教育保生事务无关,本官就不票拟了。”
诸大绶这是主动放弃了讨论,毕竟他是专务阁臣,而且是刚入阁的,所以干脆不发表意见。
次辅张居正摸着自己的胡子说道:
“京营旗正也是朝廷正品官员,也是有资格上书议政的。”
张居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既然通政司能将奏疏送到内阁,那程序上就没有问题。
反正这样的国政军策,内阁票拟后也都是要请皇帝御批的。
那内阁就应该就事论事,对奏疏上的问题进行表态,票拟好意见送到皇宫中去。
苏泽也有些意外,张居正竟然没有维护文官集团的利益,他的态度反像是支持了这帮青年军官的上疏。
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赵贞吉身上。
赵贞吉本身就分管兵部,他说道:
“军议本是兵部的本职,兵部上下尸位素餐,本官同意这份奏疏,还应该将奏疏刊印下发兵部,让他们看一看军策怎么写。”
苏泽差点憋不住。
在中书门下五房配备之后,赵贞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兵部改革。
这一次有了兵房的协助,赵贞吉干脆直接派兵房主司宋纁直接驻在兵部督办,迟迟没有进展的兵部改革总算是有了动静。
但是赵贞吉依然对兵部不满,所以每次在内阁,一有机会就要骂兵部。
没想到赵贞吉竟然要用李如松等青年军官的奏疏来敲打兵部。
就这样,李如松这份奏疏,竟然在内阁获得全票通过,再由苏泽送入内廷。
——
隆庆皇帝看着这份奏疏发呆,紧接着又是一阵叹气。
司礼监秉笔的冯保,明白皇帝为什么叹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