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凛凛然清正之气,浩浩荡阳明之火 (第2/3页)
汉王新政,本质就落在一个争字上,身处其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争则下。
汉王也交代了,这趟我等组队理政,功绩结算之时可得加成。
但这其间,谁出力多,谁出力少,谁功多,谁功少,周围侍者定有记录,皆会报之于汉王,按劳分功。
子山今日不争,明日亦不争乎?
明日若争,今日何不争耶?”
步骘:“.”
嘶~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反正早晚要争,那么早争早享受,早卷早立功。
况且事情到了这一步,重要的已经不是一会的功绩结算,而是众谋臣因此事得以在汉王心中的顺序排位。
“士元真乃大才,子山受教了。”
庞统欣慰!
“你能想通此间道理,自是最好。
你想我等右边若是做的快,等下一批公务送来,就能多拿一些,我们多拿一些,孔明他们就少拿一些。”
步骘连连颔首,“士元所言甚是!
然骘才浅德薄,只恐托付不效,耽误大事”
“无妨,你一会若遇上难题,切莫浪费时间苦思冥想,只管来问我就是。”
“如此就多谢士元。”
二人几句话间商量妥当,也是快马加鞭开始干活。
可令庞统深感无语的是,这个步骘说得好听,什么来跟前辈学习,什么才浅德薄,托付不效。
结果真刀真枪干起来,速度虽比自己稍逊一筹,但他处理政务恰似行云流水连绵不绝。
庞统:“.”
好好好!这汉王麾下还真是人才济济,如过江之鲫,不可小觑了任何人。
几日之间,随着阎象回归,这七人政务天团处理之下。
什么两百万田亩,什么七十万人口,乃至凌烟阁、功勋殿、称王大典、诸王议会等等诸事,一切都干的井井有条。
凡有上行下不效,把汉王为百姓谋福的政令,偷奸耍滑,阳奉阴违者,一切阴私手段,鬼蜮伎俩。
在这七人天团面前,只如白雪遇阳春,魑魅照天光!
凛凛然清正之气,自上而下,浩浩荡阳明之火,烛照万里。
江东世家租给袁氏的两百万亩田,刚好租给才被两州世家释放的七十万藏奴人口,以及这次大战之后,因功分田之士卒。
而其间安置人口,提供农具等,急欲立功的各大世家正迫不及待。
【先脱奴,再分田,汉王来了不愁粮。
积功业,累爵禄,黄天治世安太平。】
类似这般的民谣,盛传三州两岸,更有激进着高呼:
【代汉者,涂高也!
汉王当即皇帝位,为太平教主显圣道君皇帝!】
百姓安居乐业,万民乐不思刘。
称王大典未办,可汉王的名声已自大江之水北上,传至天下九州。
无数饱受中原战乱的百姓,仰慕黄天太平之治,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顺长江而下,南来汉国。
诸侯边境之军竟不能止,甚至因南下百姓之中有大量军士父母家眷。
在他们的呼唤言说凌烟阁等立功制度之下,竟有兵士当场倒戈,护持家人南下。
而相隔遥远之百姓,则在家中供奉【太平教主显圣道君皇帝】尊位。
他们遥望汉军北定中原之日,期盼有生之年能看一眼那传说中如梦似幻的黄天太平。
九州万民,人心潜移默化间更易,洛阳帝都,大火焚城数日仍未熄。
倘有外邦蛮夷来使,见今日之华夏,谁又分得清,袁汉、刘汉,谁才是汉室正统耶?
另一边,袁耀书房。
刘晔、袁胤面面相觑,愁眉不展,一旁小小的袁耀整个人都萎靡了。
“纳献良田两百万亩?就为了那个区区袁策?那些江东世家是疯了吗?”
他哭唧唧望向刘晔,“老师,您可一定要帮我啊!”
刘晔:“.”
你看我有什么用?你看我像两百万土地吗?
他幽幽一叹,“为今之计,若要胜袁策,唯有孤注一掷!
倾良田三百万,或可有一线之机。”
“三百万亩良田?”
袁耀的小手紧紧拽了拽袁胤的衣袖,眼巴巴望着他。
“叔父.您向来对耀最好了。”
袁胤:“.”
你别看我啊!我长的也不像几百万良田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