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汉王楼船下庐江,淮南人心就此收 (第1/3页)
在洛阳又双叒叕要浴火重生,势力格局再次洗牌的同时,庐江。
水光潋滟,碧波万里,一艘艘楼船首尾相接,江面列阵,连帆十余里。
袁术立于龙舟重楼之上,白袍猎猎作响。
他望着身侧恭敬侍立的蔡瑁,颔首笑曰:
“蔡卿此番做的不错,这些舟船省却大军奔波劳碌,可记一大功。”
蔡瑁拜谢。
二人说话之间,大船已临江靠岸。
两岸百姓头戴黄巾,扶老携幼而来,密密麻麻朝着楼船位置,伏拜祷告。
他们祈求黄天太平,为生者祈福,为亡者哀哭,就像在家中受了委屈的孩子,终于等来了家长。
袁术看着他们有的人一身是伤,有的人残肢断臂,可见当初庐江一战,守得是何等惨烈。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命庞统去折一根枝条,孔明去打一碗水来。
未几,庞统打了一条柳枝过来,虽然因为时近年关,枝条已是光秃秃一片。
袁术只略一皱眉,还是让他持柳枝,命孔明捧净水,跟随在自己身后下了舟船。
袁术执柳枝蘸水洒向万民,呼之曰:
“绥万邦,屡丰年。
悠悠黄天,佑我万民。
风调雨顺,于以四方,阖家安乐,四海升平。
朕诏于天,日月鉴之!”
百姓凡被洒了净水的,无不欢欣鼓舞,跪谢汉王,而没被洒到的,则久久跪在地上,不愿起身。
汉王也没有半分不耐,这条短短的自庐江渡口,步至城中,快马不过一个时辰的功夫。
他走走停停,亦如当年之大贤良师般,用双脚丈量这些百姓的苦难,使每一位来此的信徒都得受甘霖,心满意足。
庞统与孔明也尝私下讨论此事,毕竟再没有比他们更清楚,这不过是寻常不过的柳枝与净水。
庞统赞之曰:“老师所以名满江淮,并非空穴来风,此得人心之妙方也!”
孔明则看向汉王的眸光,和以往略有不同。
“袁老师他,或许只是想让这些百姓过得开心一点?”
对于两个弟子在背后小声议论自己,袁术不仅不恼,反而第一次拿出身为老师的口吻,教之曰:
“人总是要有憧憬的,我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在给他们憧憬。
纵观历朝历代,百姓所求的往往很少很少,可若一个国家让治下百姓连这点对未来的憧憬都失去,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汝二人皆我弟子也,幼子愚笨,为师死后,这偌大基业,还需汝二人勉励扶持,莫负我望。”
庞统\孔明:“.”
老师啊,咱就是说,咱们俩也不是第一天入袁营了,幼子多疾与袁策公子的故事,这些天都听好几遍了。
尽管心中作如此想,他二人面上还是恭敬执礼。
“定不负老师之望。”
当万民相随,袁术一路步至庐江城外之时,迎接他的正是一众庐江守将。
以张勋为首,顾雍、朱桓、杨奉、毛玠等一众参与庐江保卫战的众将,伏匐在地,跪迎汉王。
“罪臣张勋,有负汉王之望,一路兵败至此,自知罪孽深重,万死难辞。
今不敢奢求宽宥,唯求伏法受诛,任凭王上处置,绝无半句怨言。”
其下众将一看,连大将张勋都如此表态了,自然也尽皆伏拜认罪。
袁术只冷冷看着这一幕,“请朕降罪?
尔等誓死守卫庐江,保我淮南基业不失,此功莫大,何罪之有?”
尽管袁术说着他们有功无罪,可那冷若冰霜的脸色与语气,众人哪敢接话,只深深低下了头,“请汉王降罪。”
袁术这才缓步上前,冷笑谓张勋曰:
“张卿,汝既认罪,可知罪在何处?”
“罪臣悔不该轻敌冒进,中曹操之伏,兵败退守庐江,贻误战机,险些坏王上大业。”
袁术漠然摇了摇头,“错!曹操假道南阳,连朕都未能预料,面对他与文聘的骤然夹击,你能脱身而退,已是万幸,何罪之有?”
张勋讶然,抬眸望向袁术,在他诧异的视线里,对上的是一双失望痛心的眼神。
“汝罪在眼见十万黄巾百姓来援,却不敢开城配合。
为将者,胆怯如鼠,未敢殊死一搏,竟坐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