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汝这袁营内应,还敢大放厥词? (第1/3页)
此必袁术之计策也!
袁术内应就潜藏在我们之中!
当曹操道出这些惊天猛料之后,大殿之上,原本吵吵嚷嚷,高呼除贼的众人,隐隐鸦雀无声。
他们互相忌惮的环顾四周,仿佛在各自警惕着先前还志同道合的兴汉义士,深恐中了袁术算计。
要说在此之前,这大殿之上,也皆是当朝股肱,士人菁华,都到这时候了,除曹之事迫在眉睫,又怎么可能收剑归鞘。
但没办法,曹操方才口中所描述之国贼袁术,实在是太吓人了!
一边操纵宦官,发动党锢之祸,一边又代表世家之首,维护世人。
一边发动黄巾之乱,推出大贤良师张角,揭开大汉朝廷最后一层遮羞布,一边又参与平乱,以袁氏子的身份,杀黄巾赚取功绩。
一边利用虎贲中郎将的身份,帮助大将军何进剿除宦官,一边又通过私通何皇后的关系,向宦官告密,使宦官诛杀何进。
一边借袁绍之手,调董卓进京,祸乱天下,一边又响应十八路诸侯讨董,借董卓之手,杀死自家洛阳全族,以继承袁家遗产,成为毋庸置疑的袁氏家主!
真相啊!
我大汉十数年之动乱,何以才短短时间,就使得四百载基业一朝倾覆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了!
虽说曹操的这番说辞里,也有一些不尽不实,诸如私通何皇后之类,死无对证,难以证实之事。
但主体脉络,在此前还在江夏之时,经过曹操与曹营众人一步步分析对照之后,还是环环相扣,经得起推敲的。
你要说党锢之祸,可能袁术年纪太小,不是他主谋,但也绝对和他,和袁氏脱不开关系。
正是因为党锢之祸,为了对抗宦官,天下世家才不得不聚集在袁家身后,以袁家为首,为其羽翼。
而黄巾之乱,几乎就是实锤了。
就如今大江以南,那副黄天治世,盛世太平之景,加上黄天应元显圣道君,深受万民传颂。
现在就算张角活过来,都得拜袁术为黄天正统。
特别是在场众人,大多也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当初黄巾之乱那事,发生的本就蹊跷。
张角,一个乡下泥腿子,他幕后要是没有人做推手,他凭什么传教天下,使数百万信徒不惜为之死战?
凭他那句天下太平的口号吗?还是那一碗愚弄世人的符水?
在这群肉食者眼里,我大汉向来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以忠孝礼仪治天下。
若不是幕后有黑手作祟,怎么可能突然之间就爆发此等动荡九州的大乱?
况且当时张角的太平道可不只是愚弄百姓,就连宫里的贵人,这满座的世家豪门,达官显贵。
若不是张角后来当了反贼,可都是把太平道人奉为座上宾的。
这你要说背后没有人在扶持张角,帮他打通关系,显然是没人会信的。
而刚好,身为四世三公门楣的袁术就有这个能力,做张角的贵人。
至于动机嘛.
以前可能想不到,但现在就很明显了:妄图祸乱大汉根基,篡逆称帝!
不止如此,经过曹操这么一提醒,一些知道当年内幕的人,很快就想到一个细节。
按理说,张角联九州之黎庶,撼一家之王庭,一声令下,八州皆反,百万黄巾,浩浩荡荡,倾大势压来。
那时先帝都吓得睡不着觉了,可问题是,他怎么就败了呢?
有内鬼告密!
作为张角心腹亲信的弟子唐周,在举事前主动向朝廷告密检举此事,让朝廷提前有了防备。
这事要是放在以前,众人也不觉得什么,可听闻曹操口中描述之袁术做派。
众人怎不细思极恐。
唐周!
那是什么人?
张角的弟子。
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你要说黄巾军的外围成员,哪怕是三十六方渠帅,也是良莠不齐,都有告密的可能。
可能成为张角弟子的,哪个不是黄天信徒,并且是所有信徒里最虔诚的那批。
张角毕竟只有一人,而他所以能传教天下,使大贤良师之名遍布九州,信徒广布四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