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二百零四章 邢道荣:反反得正,必破袁军!

第二百零四章 邢道荣:反反得正,必破袁军!

    第二百零四章 邢道荣:反反得正,必破袁军! (第1/3页)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我意已决!

    假道南阳,宜速不宜缓,贵精不贵多。

    由本相亲自领兵,夏侯渊、典韦、荀攸、司马懿、曹洪、曹昂、曹安民等随军,于三军之中精选三万精锐,随我直取庐江,不破寿春,誓不回转!

    另命于禁、李典各自引兵一万,多征辅兵民夫,佯做数万大军,佯攻梁国、陈国。

    另使祢衡携我书信,赶赴刘玄德、吕奉先处,为他主公求援,以攻伐纪灵。”

    如此一番安排议定,曹操微微颔首,“余者如曹仁、段煨等各自率本部军马,谨守地方,以备不测。

    我出征之后,朝中大小诸事,悉听文若调遣,诸君万勿有误。”

    荀彧得此大任,赶忙躬身下拜,“定不负主公之托。”

    其余人等,也各自悉听奉命,唯有司马懿,皱眉凝思之际,还是觉得稳一手。

    眼下这个假道南阳,奇袭寿春的奇谋,是荀攸所出,他若跟着过去,除了平白担上风险外,打输了要一同受罪,打赢了也没多少好处。

    这正是司马懿与曹营众谋士本质的不同,似荀彧、荀攸、程昱等人,哪怕有私心,可本质上还是先以曹营这个势力能变好,能更好的发展为基础,而出谋划策的。

    但司马懿不同,他应对每件事,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对自身的长远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而眼下,类似这种平白冒着可能被人打死的风险,孤军深入敌后,实际上对自己又没多大好处的事,他向来是不做的。

    因此在众人悉听奉命之际,唯有司马懿挺身而出。

    “既然明公不从我之计策,以汉中之事为主,荀攸之奇谋为辅,今不妨反过来。

    前事皆从明公所言,率三万主力精兵奇袭寿春,然亦可使懿一只偏师,往汉中以图后事。”

    言罢,见曹操眸光莫测,目露思索之色,司马懿遂乘势言之。

    “初平二年,张鲁受益州牧刘焉委派,与别部司马张修击杀汉中太守苏固,自此占据汉中。

    兴平元年,刘焉死,其子刘璋软弱无能,张鲁遂脱离刘璋,在汉中建立五斗米教,自号【师君】割据一方。

    此前懿为图明公入蜀之大计,与他联络,其所以奉书信者。

    盖因朝廷尚未正式任命其为汉中太守,张鲁虽已掌控汉中,然其有实而无名。

    眼下不过假意归顺,以博取汉中太守之名,实则其自立一方,早生异心,前可叛刘璋,今又如何不会叛我等。

    其更常年同刘璋所部对峙交战于边境,视益州为囊中之物,常怀以蛇吞象,以臣噬主之心,不失为一代枭雄。

    今明公引大军与袁术交兵于南,正可松懈其戒心。

    将计就计,由懿率一只偏师,携朝廷之任命诏书,明面上使其为镇民中郎将,领汉中太守,通纳贡献以安其心。

    假意与他同盟联手,以共图西川,实际上由懿暗中打探汉中及益州之山川地理,说服汉中忠义有识之士,悄然打通明公入汉中之通途。

    届时明公携攻破寿春,威震天下之胜势回转,由我里应外合,引明公入汉中,一举降服张鲁,再图进取益州之机。”

    待司马懿献策毕,曹操沉吟良久,似在思谋其中利弊,半晌才颔首谓之。

    “仲达深谋远虑,所虑者,乃图将来也。

    便依你此计,由你领兵五千入汉中,发朝廷之任命,与他结盟入蜀。

    你不妨假意告诉他,只要他能尊奉天子,纳贡称臣,待平定西川之日,可任他为益州牧。”

    在曹操想来,司马懿这支偏师也不是去和张鲁打仗的,人太多容易引起张鲁警觉。

    五千人就在汉中,容易被张鲁轻视,又具备一定的战力,想来足够司马懿为将来入蜀之事布局。

    然而令曹操没有想到的事,当此之时,司马懿竟躬身一礼,谓之曰:

    “懿此去汉中还需一物,请明公赐下。”

    “且说来一听?”

    只听这少年郎吐字清晰,不过寥寥一语,便如荀攸此前那句【假道南阳】一般,令全场鸦雀无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