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术以眇身,嗣守神器,夙兴夜寐,惟念黎元 (第2/3页)
了。
可他哪里想到,此时此刻竟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自己还没有开口相劝,桓阶也未曾彰显半点士人风骨,直接就跪了?
这.
难道这就是袁公的大势人心吗?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根本不需要劝诱说服,类似桓阶这部分荆州士人,已经默认了袁公临朝称朕,将取天而代之心?
比诸葛瑾更加震撼的便是孙权了,诸葛瑾尚且不知桓阶为人,或许还以为他本就是那等毫无风骨的软骨头之辈。
可孙权当初是亲眼看着,在父亲孙坚死后,桓公迎着万军而行,只身入见刘表,讨要孙坚尸身。
其一身风骨,慷慨激昂,连刘表都为之折服,是以将孙坚尸体予桓阶收敛带回。
可是今天
桓公,你还是仲谋当初仰望的那位带回父亲尸骨的义士?
怎么连你也轻易拜倒在袁术威势之下?
这让情知大哥为袁术压制,如入樊笼不得脱身,家族为袁术利诱,如缚蛛网千丝缠绕。
是以得知自己能有机会暂时脱离袁营往长沙一行,孙权临行前便得了周瑜耳提面命的各项叮嘱。
正打算趁此时机,在孙家的长沙为大哥发展势力,以为将来脱袁之机做准备。
可此情此景,只让孙权惊得毛骨悚然,脊背发凉。
桓公已经是长沙之中,对父亲孙坚最为忠义的旧人了,如果连他都是闻袁色变,纳头就拜的话,他孙仲谋还能在长沙发展什么呢?
万一他在长沙刚有所动作,结果被他视为心腹的孙家旧人,转头就把情报卖给淮南,以求进身之阶,岂非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害了孙家上下?
心腹?
小小的孙权心中惨然而笑,如果连桓公都已经不能信任了,他在长沙又还能相信谁呢?
袁公威势,竟至于斯?
公瑾,我们真的还有脱身之日吗?大哥,有没有可能你继续安心当他的义子,才能保住我孙家上下呢?
桓阶不知道,他面对这样荒诞狂悖的天子诏,毫无犹豫二话不说的一跪,使袁公之威势,深深震撼在诸葛瑾心头。
使孙家诸兄弟之中,唯一能理解孙策,帮助孙策的孙权,也渐渐倒向了吴夫人与其他兄弟的立场。
可对桓阶而言,这只是他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
毕竟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刘表忽然就要自荆南三郡调兵,张羡为图自保不得不反。
而这不得不反四字便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还没准备好!
这也是自上次他与张羡在暗室密谋至今,已过去一段时日,荆南三县却迟迟未反的原因。
张羡眼下能彻底掌控的只有长沙一郡,另外的零陵、桂阳两郡的太守,虽然是张羡旧部。
可谋反这等掉脑袋、诛九族的大事,也不可能张羡书信了喊一声:
【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诸公随我举大计,死国可乎?】
然而两郡太守就跟个愣头青一样,不管不顾跟着他谋反吧?
像谋反这等大事,此前没跟两郡太守提前商量,将事情准备周全。
此时突然就要叫他们同举义兵,零陵、桂阳的两位太守显然不能仓促决断。
毕竟眼下明显刘表势大,谋反恐难成功,你张羡遭受刘表忌惮想要除之,已经没有退路,他们却未必没有保全自己的机会。
拖延至今的这段时日,便是张羡在利用自身影响力,于书信中痛陈利弊。
大抵就是些商量事成之后的利益分配于条件,摆明自家优势与刘表的劣势,给予他们能打赢的信心,以说服他二人起兵的过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任谁也没想到突然就到了要谋反的地步,其实按张羡的计划,他原本是还需要几年时间慢慢准备。
一点点利用自身在荆南三郡的影响力与旧部,蚕食架空三郡大权,暗蓄兵甲,积蓄武备,说不定连附近的武陵郡也能拉入联盟。
届时一朝发难,定教刘表焦头烂额,措手不及。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哪里想到刘表居然抢先动手发难,且时机比张羡的准备早了数年。
眼下只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