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离九霄而膺天命,御四海而哀苍生! (第1/3页)
“桓公,刘表要杀我。”
暗室幽篁,一灯即明。
桓阶迎上烛光下张羡狰狞面目,压下心中惴惴,试问之曰:
“府君何出此言?
刘荆州名称八骏,威震九州,贤名广布四海,仁义流传九郡,怎会行此嫉贤妒能之事,有失宗亲体面?
况乎府君之才,人所共知,久治地方,人心归附,此等贤才刘荆州倚重都来不及,又何至于亲言杀之?”
“久治地方,人心归附?只怕事就坏在这八个字上。”
张羡嘴角噙起一抹冷笑,“羡虽不才,历任桂阳、零陵、长沙三郡太守,我在荆州二十多年,人心根深蒂固,人脉树大根深。
今零陵太守,我之旧部也,桂阳太守,我之故吏耳!
荆襄九郡已得其三,远无外敌,内无近忧,粮草充足,兵马精备,表早将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盖因人心不齐,是以拖延至今。”
桓阶闻言一时竟无法反驳,张羡说的这些道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并非装傻充愣就能蒙混过去。
此刻当着他的面,桓阶也只得微微颔首,深以为然。
“府君所言甚是,此所谓功高盖主,势大难容之理,此古来有之,非止于今。
然自刘荆州单骑入宜城,接掌荆襄九郡,上下政通,内外和谐,虽不曾重用府君,亦未有加害之举。
彼与府君分隔南北,虽有忌惮之意,但也相安至今,尚有缓和余地,何至于如府君先前之言,就要杀害于你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虎无伤人意,奈何人却有害虎之心。”
张羡幽幽一叹,这才将这段时间得传的襄阳诏命为桓阶娓娓道来。
“表举抗袁大旗,以十二道天子诏大义之名,一令黄忠调我部下万人,二命邢道荣调零陵太守麾下万人,三召陈应、鲍雄调桂阳太守麾下万人。
此三万人联军北上入襄,明为应对袁术之威胁,可针对我之意图,昭然若揭!
荆襄九郡,为何不从别处调兵,非要夺我之兵权?
此三万人一走,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守军,各地不足两三千人,于刘表而言,与砧上鱼肉何异?
表早欲图我,所以不为者,忌惮荆襄九郡之人心也。
今彼得天子诏书之名,宣扬袁术威胁之论,假称大义,统合人心,以夺我之兵马,只恐三万人北上之日,便是我人头落地之时。
桓公多谋能断,何以教我?”
“这”
闻听此言,桓阶面露犹疑之色,心中叫苦不迭。
张羡历任零陵、桂阳、长沙太守,颇为业绩,深得民心,在荆州南部声名鹊起。
单骑入荆州的刘表担心张羡势力的发展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始终对张羡怀揣着不满和猜忌。
只是碍于张羡兵精粮足,在荆州南部有势力根深蒂固,为了维持荆襄九郡的稳定,双方才在表面上相安无事。
然而,恰逢此时,襄阳的调兵政令传达,桓阶知道,一旦张羡听命行事,失去了手中的三郡兵权,势力跌落至谷底。
那么无论刘表发布这条政令当时,究竟有没有借此除掉张羡的意思,届时见此大好时机,顺手为之,也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
由是,也就难怪张羡会说刘表要杀他了。
那么眼下的问题是,在这场刘表与张羡,荆南与荆北的政治漩涡之中,他桓阶该何去何从?
想到此处,桓阶苦笑一声,暗室之中,此情此景,他又哪还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张羡哪里是看重他这个人,来找他问计策的?分明是看向他桓家在长沙的势力,来逼他表态站队的!
想来今晚夜色无眠,被请来这座暗室中问计的,他桓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迎着张羡那双爬满血丝的瞳孔中倒映的烛火,想到家中孙坚灵位前未烬的香火。
滚滚大江东逝水,时来命去不由人!
他脸色肃然,为张羡娓娓道来。
“若襄阳果传此诏令,府君所虑不错,我等是该小心了。”
见桓阶已有表态之意,张羡面上浮现欣喜之色,忙追问之。
“桓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