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23章 佯醉入怀终如梦 (第1/3页)
茶楼包厢内,当林火旺郑重其事地说出,有更重要的事要商量的时候,廖公和霍英栋也都立马严肃了起来。
毕竟,在他们看来,现在还有什么是比这二十五亿美元的白银豪赌更重要的呢?
一旦这一次的期货赌局有了差错,那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往小了说,是二十五亿资金上的痛失。
往大了说,却是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受到了重创,这得卖多少的粮食和石油、稀土等资源,才能够赚回这么多钱来呢?
包括霍英栋也是这样,他几乎把霍家能抽调出来的流动资金,加上一些抵押贷款,全都押在了白银期货上了,就等着跟林火旺赚一票大的了。
而现在,林火旺说还有比这更大更重要的事,怎么能让他们两个不慎重和吃惊呢?
林火旺也没有多卖关子,直接就开口说道:“廖公、霍生,现在的世界格局,两极分化,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冷战的升级,可以说是日趋紧张。尤其是我们和苏联方面交恶之后,西方世界对我们是又想拉拢又要提防。
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我所料不差的话,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会逐渐开始缓和,这就会使得我们国家,迎来几十年的发展好机遇。
而我们就要抓紧这个时间差,把我们国家的工业赶紧升级上来。所以,我今天找二位来要说的,便是我打算接下来,在港岛和广东境内,布局汽车工业!”
嚯!
林火旺这一番话,从国际格局,到未来趋势,最后落点到了汽车工业上,让廖公和霍英栋都是大吃一惊。
“林火旺同志,引进汽车工业的确是大事,也是国家下了大决心的。现在国内也在积极的去做,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们的进展非常的不乐观啊!
就像你刚刚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际环境虽然已经宽松了不少,但是还是……被看不起啊!
重工业部的同志跑遍了德国狼堡、日本丰田市、美国底特律,嘴皮子都磨薄了。难啊!大众、丰田、福特,这些巨头架子大得很。”
知道了林火旺的意图之后,廖公也是微微叹了口气,声音里透着无奈说道:“技术封锁的铁幕,比我们想象的要厚实。
他们愿意谈的,要么是落后二三十年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三大件’,要么是即将淘汰的生产线。
至于说价格?更是狮子大开口,动辄要求数亿甚至十数亿美元的外汇!
国家底子薄,每一分外汇都金贵,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上面反复权衡,目前倾向于合资的路子,用市场换技术。可即便是合资,对方的技术转移条款也卡得非常死,谈判进度……步履维艰。”
不得不说,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那是真叫一个憋屈。
被苏联老大哥抛弃之后,我们失去了各种技术升级的外部帮助,只能够寻求西方国家的一些合作。
然而送上门的一些合作,压根就不被人重视,尤其是当时的国内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国民的生活经济水平也非常低,当时连我们自己的商务谈判代表,都不敢对外承诺说,以后我们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汽车这样的话。
如此这般,在这些发达国家的汽车厂商们看来,中国就和印度、非洲一样,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建设汽车生产线,又能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的国内市场,能有多少的市场呢?人口虽然多,却都是低消费能力的,一辆汽车,恐怕一名普通的工人,穷极一生的工资收入,都是买不起的。
霍英栋也是很沉重地点了点头,接过话头,沉稳而务实地说道:“廖公说的是实情。但正因为难,才更显其重要!汽车工业,堪称现代工业体系的皇冠。
它的产业链条之长、带动的上下游产业之多、对技术升级的推动力之强,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
个整车厂起来,能养活几百家配套厂!钢材、橡胶、玻璃、电子、化工……整个工业体系都会被它拉动起来。
产值高,技术含量高,能吸纳大量产业工人。如果我们真能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对国家经济的拉动,将是翻天覆地的!
这绝不是几亿美元外汇能衡量的长远利益。”他的眼神灼灼,充满了对这项宏伟事业的期待。
廖公颔首,补充道:“不错,这正是中央的决心所在。只是困难摆在眼前:技术壁垒、资金缺口、国际环境掣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两人详尽阐述了现状和困境,目光都聚焦在林火旺身上,等待着他的见解。空气中弥漫着沉甸甸的期待。
林火旺则是身体微微前倾,直接就抛出了自己准备好的石破天惊的方案,说道:“廖公,霍生,常规的路子被堵死,我们就得另辟蹊径,跳出他们画的框框!我们的目标,不妨换一下,找英国境内的汽车厂商!”
“英国?”廖公和霍英栋闻言都是同时一愣。
“对,英国!不是去求购技术,也不是谈合资。我们要做的,是直接收购!把英国人的汽车厂,连技术带生产线,甚至品牌,整个买下来!然后,逐步转移回港岛和大陆!”
“收购?整个厂?!”
霍英栋倒吸一口凉气,饶是他见惯大风大浪,也被这大手笔震住了,“火旺,这……英国人肯卖?这得多少钱?天文数字啊!而且……我们现在的资金,大头都压在白银期货市场里,哪还有余粮去搞这么大的收购?”
廖公眉头紧锁,同样疑虑重重地谨慎说道:“林火旺同志,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直接收购英国车厂,可行性有几成?资金缺口如何填补?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面对两人的惊诧与质疑,林火旺却是神色不变,条分缕析地说道:
“第一,英国人为什么不肯卖?国本土经济现在是什么光景?高通胀、低增长、罢工潮不断!
他们的汽车工业,早被德国、日本、美国打得抬不起头,市场份额节节败退,亏损严重。
罗孚(Rover)、名爵(MG)、路虎(Land Rover),这些曾经辉煌的品牌,现在哪个不是包袱?
英国国内,目前有望竞选下一届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正在兴起,‘私有化’、‘甩掉亏损国企包袱’是主流声音。
别说这些汽车厂了,未来连铁路、水电这些命脉行业,他们都敢卖!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至于如何谈?
港督麦理浩先生,以及他背后能联系到的英国商务大臣,就是我们的桥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