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昭姬 (第2/3页)
后心里邪火直冒,索性避回了永乐宫。
她本以为天子出外,无论如何授官之事总得等她在朝堂上决议,百官总得去求她的。
却没想到……
完全没有!
贾诩在尚书台用印之后,司徒和几个九卿的任命便立刻昭告四方了,任命上早就盖了天子行玺,根本不需要再通过太后。
太后不知道,杨彪等人在北邙山下就已经和贾诩做了‘友善’的沟通……
杨彪的儿子杨修(十四岁)将作为天子伴读,随銮驾东巡。
伏完的儿子伏德(十五岁)、女儿伏寿(十一岁)皆会随驾东巡,这是伏完与阳安长公主刘华所生的孩子,是皇亲。
士孙瑞的儿子士孙萌(十五岁)也将以太学士子身份去青州稷下学宫当交换生……
荀爽也让其侄孙荀攸作为黄门侍郎随驾。
这些都是名士们主动提出的……
既然无法阻止刘备带天子东巡,那就借此机会让刘备(贾诩)松口,把官位坐实。
他们自己并不打算跟着銮驾东去,因为很明显,天子跟着刘备多半不会有事,但他们跟着銮驾就不一定了——万一刘备打算制造点逆贼再清理逆贼呢?
但刘备既然特意让他们“在贾诩那里报名”,这当然是在给他们一个谈事儿的机会。
因此,让自家子侄跟随天子銮驾,两头都不落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投资嘛,当然要分散下注。
这些名门子弟将与贾诩一起,慢慢跟着天子仪仗东去,这其实也算是一种人质。
……
除了这些官员之外,蔡邕也决定为稷下学宫贡献一批书卷。
不过,蔡邕献书之事倒不是主动的,而是刘备之前在陈留清理叛军余部时临时起意的。
新建的稷下学宫不缺少儒家经典,但非常缺少百家著作。
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广收百家思想,兼容并蓄。
蔡邕是陈留圉县人,家中藏书极多,蔡邕又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孤本残卷,家里一万多卷藏书,一半以上都是百家孤卷。
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别的东西刘备不在乎,但蔡家的藏书刘备是一定要的。
因此,刘备让贾诩和蔡邕商议,表示天子好学,希望能借用蔡邕家中典籍,抄书学习,也好使天子博览群书。
这是宣教文化的好事,蔡邕当然不会拒绝,而且刘备是少师,给天子找些书读是该做的,蔡邕也乐于配合。
于是蔡邕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