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可造之材! (第3/3页)
过正常情况是由比宋嘉问官大的臬台或学台负责,而不是他这个省会知府。
奈何臬台、学台缺席,只能由知府负责。
虽然一路过来地方官们太不守规矩,但赵安却是守规矩的人,也不高谈清廉,直接准了这场接风宴。
宴席是在城中某处私人会所后花园设的,服务员们的言行举止一看就是经过培训的,宴席并不张扬,除赵安、老宋外,就是赵安指定的叶志贵、徐霖等人,另外就是安庆府方面陪同的几个官员。
菜肴做的精致却一点也不奢靡,显是宋知府精心揣摩过赵安尚俭喜好,知道这位青天大老爷不喜欢铺张浪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席间气氛融洽,多是聊些没营养的话。
赵安全程没摆任何架子,表现的特别“亲官”,不时还能说上几句轻松话,引得众人纷纷陪笑。
宋嘉问言语亦是恭敬,马屁拍的颇有讲究,将对赵安的奉承话全藏在对民生的关切之中,听得赵安颇为受用,对其印象不错。
安庆不仅是省府所在,更是安徽第一强府,按赵安前世的排名习惯,这位宋知府是要加个常的,属班子投票人员,重视一些也是应有道理,况人家特别会做人。
搁这会,赵安也不奢望收礼了,只是想看看这位宋知府对自己这个新任布政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对朱珪离任的态度又是什么。
未想宴席将至尾声时,“服务员们”悄无声息过来撤下席面奉上香茗。
然后就见宋知府使了个眼色,陪坐的几位属官顿时心领神会,纷纷借口更衣或处理公务行礼告退。
老宋见状,也给徐霖等陪同人员打了眼色,几人忙也告辞退出屋子。
阁内便只剩下赵安与宋嘉问、老宋三人。
赵安端着青瓷茶碗面带笑容却不语,心中却隐有小小激动,因为宋知府的样子看着颇令人期待。
果然,但见这位知府大人从袖中取出一只扁平锦囊,并非盛放银两的木匣,而是用上等苏绣制成的文章袋。
脸上也不见任何丝毫谄媚,反而带着一种文人相交的恳切与郑重将锦囊双手奉于赵安面前,很是诚恳道:“大人初临安庆,百务待举。衙署之内,聘请教习、犒赏执事、刊印文书、酬答各方书信往来皆需用度。此非一人之事,乃一省之体面也!”
说到这,宋知府稍作停顿,见眼前的年轻藩台大人脸色未有变化,便继续道:“按我皖省不成文的旧例,下属同僚需为新任宪台凑一份笔墨润敬,专为补贴这些公务杂支。故下官斗胆为大人贴补一些用度,万望大人勿要推辞。”
这番话说出,顿时令得赵安心中一片暖和:对嘛,这才像话!不是他这个藩台大人非要收礼,而是他藩台大人乃一省之脸面也!
妈的,清官就不要脸面了?
先前那帮王八蛋看事光看表面,一个个只知为自己着想,哪个真正考虑过他赵大人银行卡余额的!
接过锦囊便觉微沉,心知绝不仅仅是几张银票,打开系带里面果然没有银票,只有一份泥金笺的礼单,和一册精心抄录的诗稿。
礼单上用工整小楷写着一行字——“奉《咏梅诗稿》一卷,聊供宪台大人政余清赏。”
什么意思?
不是说给我凑了一份笔墨润敬么?
钱呢,钱在哪!
老宋在一旁含笑解释:“大人有所不知,官场规项也分个雅俗,若只是八两、十两的薄礼,这诗稿便只附上八韵、十韵的梅花诗,应景而已。若是几十两之数,便需写上数十韵,方显诚意。”
说罢,一指那册装帧精美的诗稿,“宋知府对大人敬意极厚,这才献上诗稿一卷,字字皆是对大人清凛高洁如寒梅之品格的仰慕啊。”
话听着是拍马屁,实则是告诉赵安,这一卷诗稿代表的不是小数,而是巨款。
多大的巨款呢?
随着赵安指尖不小心的那么一翻,一张一万两的银票赫然出现在赵安眼前,纵是赵安有了心理准备,目光也是为之精闪,旋即淡淡道:“难得宋大人有心,这册诗卷本官收下了,公务闲暇之余定好好品读,日后或还可赠诗一首于宋大人。”
心中忍不住已经感慨:这安徽还是有可造之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