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饮食男女 > 第65章 门当户对

第65章 门当户对

    第65章 门当户对 (第1/3页)

    “我回京期间冶金厂的工作就由宗芳同志代为负责。”

    八月的最后一次厂办公会议,李学武在会议结束前多讲了两句。

    “如果有重要工作,可以电话联系,也可以机密电报联系。”

    他收拾了面前的笔记,点点头说道:“未来这些天就请诸位团结一心,精诚合作,拜托了。”

    “也祝秘书长一路顺风,喜报频传,呵呵呵。”

    总工程师王志军开了句玩笑,又看向常务副厂长杨宗芳说道:“接下来就要看宗芳同志的了。”

    杨宗芳瞅了他一眼,转头对李学武问道:“没确定回去几天吗?”

    正在收拾文件准备下会的班子成员都放慢了手里的动作,侧耳清单。

    “家里的事情可能得两天,集团那边有三个会议,时间上说不准。”

    李学武也没故弄玄虚,很坦然地解释道:“三个会议,一个是沈飞的二次谈判准备工作,一个是国际饭店的建设工作。”

    “还有一个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正好赶在了一起。”

    他拿着笔记本和保温杯站起身,同一起起身的杨宗芳一起往外面走,边走边说道:“至少一周。”

    “要这么久?”

    杨宗芳微微皱眉,道:“工业领导小组那边怎么办?”

    李学武既然说至少一周,那很有可能是十天半个月。

    他又不是不理解这种会议的程序和性质,哪里可能一次就谈完。

    李学武只说了会议的主题,没提会议涉及到的议题。

    如果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再倾听专家组的意见,那一周时间是绝对不够用的。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

    李学武看了他一眼,道:“没有我在家,你们还不工作了?”

    “这倒不是,只是担心遇着紧急情况,联系不上你。”

    杨宗芳解释了一句,后又补充地问道:“张恩远跟你回去?”

    “嗯,这次要带他回去。”

    李学武点点头,说道:“有什么情况和意见我会让他联系你。”

    “最好是这样,组织人事变革、组织建设工作,还有技术革新以及新设备的安置,我这边也是焦头烂额,您得尽快赶回来。”

    这不一定是杨宗芳道委屈,但一定有表忠心的成分。

    李学武换一个身份,如果他是冶金厂的一把,没有其他职务,你猜杨宗芳会不会这般主动表态。

    绝对的权力压力下,任何猫腻都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李学武为啥敢在辽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果决的手段整顿组织架构,就因为他的秘书长身份。

    刚刚在会议室,李学武只是按照组织程序将他在回京期间的冶金厂的全面工作临时交给了杨宗芳,你看众人的反应,王志军那句话多阴险。

    一把长时间不能在岗位上履职,按照正常程序就应该是常务副代为负责全面工作。

    当然了,李学武不是去天南海北,三年五载,他最多也就回京半个月,大家心里都有忌惮。

    而杨宗芳接管全面工作也只是临时的,虽然会有短暂的锻炼机会,可还是要移交回去的。

    所以杨宗芳没想着猖狂,也不想看别人的丑恶嘴脸。

    这不嘛,主动问了李学武一句,便随着他一起出了会议室。

    一路上他得告诉李学武自己的担忧,还有他做工作的态度。

    在李学武离开期间,他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还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风险,不能不说明白。

    提醒李学武早点回来,一句话多层意思,将一名职场精英的成熟与睿智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问了,既然杨宗芳拥有成熟和睿智的品质,又能弯下腰服从李学武的领导,那他以前啥情况?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的好,鞋是歪的,脚再正常也会走错路;鞋是正的,脚是歪的一样会走错路。

    杨元松对他有知遇之恩,简拔之义,他不能没有表示。

    即便是在外人看来他不自量力,以卵击石也得撞个头破血流。

    你说他幼稚,说他不够成熟?

    错了,他是杨元松的人,可依旧能在冶金厂副厂长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干了这么多年没下来,难道还不能说明李怀德是怎么看他的吗?

    忠义之人即便是守着愚忠那也是忠,李怀德就喜欢这种忠心。

    可惜了,杨宗芳的忠心给错了对象,否则老李绝对不会亏待了他。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自己要行得正走的直,还得买双好鞋。

    “不要有什么负担,放心大胆地干,能差了什么事?”

    李学武好笑地摆了摆手,招呼他跟着自己进了办公室。

    杨宗芳已经习惯了,基本上厂办公会议结束后李学武都会叫他到办公室坐一坐。

    即便是没有什么正经事,可他依旧会这样。

    这是为了什么?

    很简单,是在帮他树立威信,也在刻意表现出信任和尊重。

    杨宗芳太能感受到这种信任和尊重带来的威信提升速度了。

    以前他跟错了人,做错了事,几乎是被边缘化了。

    他是厂管委会副主任,可有董文学和其他领导在,谁会屌他?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董文学来冶金厂三年都没提议增设常务副,李学武来钢城不到半年就解决了。

    他很意外地得到了这份机遇以后,骤然发现身边有这么多好人。

    有秘书长支持的常务副,那得是什么样的威信和话语权。

    他任常务副自然是有人不服,甭管是先来的还是后到的,这段时间以来冶金厂表面上风平浪静,在李学武的绝对压制下大家各司其职,合作愉快。

    可实际上呢?

    就算在平静的湖面也会有暗流涌动,也会有时不时泛起的涟漪。

    如果没有李学武的支持,他都不敢相信自己能不能冲出重围。

    所以时间一长,他真是感念李学武的帮助和支持。

    早前的那一点怨言也早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他知道李学武提名他担任常务副是想让他多干活,多工作,好给他自己腾出时间来运筹帷幄。

    机关里最近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秘书长何时杀回京城,带着辽东工业的汹涌声势制霸集团管委会。

    现阶段有条条框框规范着,机关里的办事员压力还是有些大的。

    压力一大就爱说闲话,这也是排忧解难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

    人到中年还能自己想开了,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家庭和生活上,可年轻人一心希望热血的青春,就连话题都是围绕着这种氛围展开的讨论。

    只是这讨论热血足够,思维不足,不是一般的中二青年想不出来。

    你想吧,还携带辽东工业的威势,还杀回京城……太幼稚了。

    不过他们想的幼稚,李学武会带着这种影响力回京是真的。

    ***

    “你弟弟多大年龄?”

    杨宗芳坐在李学武办公桌的对面,摆了摆手拒绝了他的烟盒。

    李学武放下烟盒随口讲道:“二十二了呗,比我小一岁。”

    “刚毕业的大学生,很正常。”杨宗芳点点头,说道:“正是好年龄,也有好起点。”

    “他的性格有些跳脱。”

    李学武微微摇头,笑着介绍道:“怕他惹是生非,前几年跟着我爸去山里工作了将近两年。”

    “就为了磨练他的性格?”

    杨宗芳没想到李家的教育这么敢拼,脸上是真的很惊讶。

    “凑巧有这么个机会,咱们不是跟东城中医院有个中草药的合作项目嘛,送他去了我爸身边。”

    李学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道:“现在瞅着能比以前强点,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都在中医院实习。”

    “所以就留在了中医院?”

    杨宗芳看了看他,问道:“没安排在联合医院是怕有影响吗?”

    “我怕什么影响——”

    李学武自信地笑了一声,看着他讲道:“李雪都能进得来,他有什么进不来的。”

    “没让他去联合医院是因为中医院这边更对口,也有我爸日常带他。”

    “子承父业了呗。”杨宗芳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点头说道:“我都忘了,你们家是医学世家。”

    “不算是世家,只能说祖上传下来一些手艺,混饭吃。”

    李学武谦虚地讲道:“我爸在内科方面还行,手术只能做简单的,太复杂的做不了。”

    “您爱人也是医生,你们家这就算医学世家了。”

    杨宗芳笑着打趣道:“一家三个医生,都能组织会诊了。”

    “我爱人是外科医生,现在主攻心脑方向,跟我爸正好相反。”

    李学武也是闲聊,说起家里的事也都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

    “前段时间她也张罗着要跟我父亲学习一些中医内科,说是对外科手术也很有用处。”

    “您爱人是研究生毕业?”

    杨宗芳对李学武的了解真不少,凑趣道:“算上你大哥、大嫂,再加上你和你弟弟,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高层次知识人才。”

    “我算什么高层次知识人才。”李学武自谦地笑了笑,讲道:“多亏了老师认真负责,没有抛弃我,否则真就丢人了。”

    “管咋地您是大学生啊。”

    杨宗芳颇为羡慕地讲道:“这层学历越往后越有用啊。”

    他脸上的羡慕藏不住,那份落寞和担忧也是藏不住的。

    李学武微微挑了一下眉毛,看着他讲道:“你也想要去进修?”

    “我?呵呵,算了吧。”

    杨宗芳摆了摆手苦笑着讲道:“看工作资料和文件还行,看专业书籍是不成了,没那个耐心烦。”

    “说起这大学生啊,我必须得承认是比高中生要强。”

    他认真地点了点手指讲道:“你看办公室新下来的那几个大学生,包括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周佩兰等人,学的就是快,理解能力就是好,只要注重培养,一定能成才。”

    “以前咱们还觉得高中毕业就算高学历了,放在咱们机关足够用了,结果呢?”

    他轻轻拍了巴掌,摇头讲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人,有对比才知道差距。”

    “可惜了,咱们集团这几年还得说没少努力,划拉来不少大学生,其他厂您看看。”

    杨宗芳歪了歪嘴角讲道:“就目前大学招生状况不明朗的情况下,这种技术和人才至少会产生5到8年时间的断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