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袁易讨赏,至尊赞赏 (第2/3页)
易琴技的元春,在一旁凝神聆听,心中亦不禁暗自赞叹:“在这般阵仗下抚此高难曲调,爷竟能如此气定神闲,从头至尾无一错漏,音准节奏皆恰到好处。这份沉稳,实非常人可及。”她望向袁易的目光中,不禁添了几分钦慕与自豪。
皇太后喜动颜色,道:“这《胡笳十八拍》最是难弹,你倒是弹得妙!”
景宁帝亦颔首道:“琴音中有股沉毅之气,难得。”
泰顺帝虽未开口夸赞,心中却又赞赏。
袁易起身谢恩,态度依旧恭谨谦逊。
经此一番,他在现场四至尊及后宫诸位贵人心中的印象,又平添了一重“雅善音律、心思细腻”的彩笔。
忽然,袁易向着皇太后躬身恳切道:“皇祖母,孙臣琴技粗陋,适才献丑了两曲,实不足入圣听。然则,孙臣却要斗胆,向皇祖母讨个赏赐。”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
诸位妃嫔乃至皇后,纷纷心生讶异。
好么,这位新归宗的皇子,脸皮倒是不薄,竟敢主动向皇太后讨起赏来了,且是当着景宁帝、泰顺帝的面!
景宁帝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泰顺帝的眉头蹙了一下,面色微沉。
元春一下子又是紧张又是诧异,不知夫君为何忽然行此冒昧之举?
皇太后不以为忤,反而慈祥笑道:“哦?你这孩子,倒是有趣。却不知你想要我赏你什么?”
袁易恭谨道:“回皇祖母,近日父皇特命孙臣细读《孝经》,昨日垂询感悟,孙臣当时奏对,言道:‘儿臣既蒙天恩,归宗皇子,此后于皇祖父、皇祖母,当日夕祈愿圣体安康,承欢膝下;于父皇、母后,当谨遵教诲,竭诚尽孝,以报浩荡天恩。’此乃孙臣肺腑之言。”
他略顿一顿,继续道:“忆及孙臣初谒皇祖母时,奉父皇之命,备了一份孝敬之礼。当时孙臣手抄《心经》四十九遍,《无量寿经》一遍,伏祈皇祖母凤体康宁,寿同极乐。然彼时所用,不过是仿磁青笺与掺银之泥金,材质鄙陋,实难匹配皇祖母之尊。”
“故而今日,孙臣冒昧,恳请皇祖母赏下些内造的磁青笺与真泥金。孙臣欲以此宝纸金墨,敬抄《心经》与《无量寿经》,专为祈愿皇祖父、皇祖母圣体安康,福寿绵长!”
这番话徐徐道来,显得情真意切。
堂内方才那点讶异与紧张的气氛霎时为之一变!
原来他所讨之“赏”,非为爵禄田宅,非为金银珠宝,竟是为了索取珍贵的材料,以便更虔诚地为太上皇、皇太后抄经祈福!
这番心思,何其缜密!这番孝心,何其动人!
泰顺帝听罢,原本微沉的面色瞬间缓和下来。
景宁帝更是面露欣慰之色,显是受用。
元春暗暗松了一口气,对夫君的机敏钦佩不已。
袁易这一番“讨赏”,非但未惹圣心不悦,反将一场琴艺聆赏,化作了一段彰显天家孝悌、祖孙和乐的佳话。
皇太后笑道:“难为你竟有这般纯孝心思!想着你皇祖父与我!好,今日我便赏你内造的磁青笺与真泥金。”
泰顺帝忙对皇太后笑道:“母后,不妨让儿臣赏他罢,助他成全这片孝心。”
皇太后笑道:“如此也好。”
袁易转向泰顺帝,叩首下去,声音恳切:“儿臣,谢父皇厚赏!”
泰顺帝微微颔首,让袁易起身,旋即道:“你既有此孝心,便当时刻谨记,抄经之事,首重虔诚。须净手焚香,摒除杂念,一字一句,皆发自肺腑,方能上达天听,感应道交,而非徒具形式,虚应故事。”
抄经这种事儿,泰顺帝可熟了!他崇佛甚笃,于佛学经典不仅熟读,更有精深研究与实践体悟,故而说来语重心长。
皇太后亦崇佛,闻言连连点头。
景宁帝虽称不上崇佛,但对佛教尊重,否则也不会常巡幸佛教名刹。
皇后也称不上崇佛,却也秉持敬意。
袁易聆训,趁机就着“抄经”与“孝道”这两个话题,从容不迫地阐述开来,声音清朗:
“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