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袁易元春,见四至尊 (第2/3页)
见袁易一身秋香色蟒袍,金黄玉带束腰,英武挺拔,龙章凤姿,众贵人纷纷生出或惊艳或复杂的想法。
袁易沉稳地携着元春上前数步,至地毡中间,他向着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朗声道:“孙臣袁易,恭请皇祖母金安,愿皇祖母福寿安康!”
元春紧随其后,行的是标准的六肃三跪三拜大礼,此乃大庆命妇见皇太后、皇后的大礼,肃即肃拜,与跪拜结合,流程复杂庄重。
但见元春敛衽、屈膝、叩首……每一个动作皆舒缓得体,优雅从容,丝毫不乱,尽显昔日曾在皇太后身边为女史时历练出的深厚功底与沉稳气度。
而元春对皇太后的称呼就是“皇太后”。
在大庆,皇孙的夫人通常不直接称呼皇太后为“皇祖母”。
“皇祖母”是血亲称谓,核心在于“祖”与“孙”的直系血亲关系,袁易可以这么称呼,元春却不能。元春是姻亲,是通过婚姻进入皇室,其首要身份是臣子,其次才是亲属。在注重礼法和君臣等级的宫廷中,她的称呼必须首先体现尊卑和臣服关系,而非家庭亲昵关系。
不过,元春可以称呼皇太后为“老祖宗”,这是宫廷中流行且安全的尊称,既表达了辈分的崇高,又充满了敬意。
向皇太后行过大礼后,袁易又与元春向皇后行了大礼,袁易口称“母后”,元春则口称“皇后娘娘”。
皇太后看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之色。
皇后亦面露嘉许。
便是那些妃嫔,见此仪态,也不得不承认,袁易夫妇二人,姿仪无可挑剔,尤其是元春。
皇太后、皇后旋即都严肃起来,严肃之中,各训诫了元春几句话。
待训诫毕,皇太后神色又缓和,恢复了慈爱,对元春笑道:“好孩子,说起来,我也有日子没听你抚琴了。往日你在我身边时,那琴音最是能静心凝神。今日难得,你抚一曲与我听听可好?”
元春早已料到或有此着,心中已有成算,忙躬身应道:“臣妾遵旨。”
有宫女抬上古琴与琴案,安放在堂中。
元春净手焚香后,端坐于琴前,纤指轻拨,一缕清越琴音便流淌而出。她所奏之曲,婉转缠绵,情意深切,旋律却颇为新奇别致。
一曲既终,余音袅袅。
皇太后面露惊奇之色,问道:“这曲子倒是好听,情致缠绵,曲调却甚是新颖,我竟是从未听过。这是出自哪本古谱?或是如今的新作?”
元春抬眼悄悄瞥了下袁易,唇角含着一丝羞涩的笑意,轻声回道:“回皇太后的话,皇孙……平日也喜音律,于琴曲一道有所涉猎,且能自行谱曲。此曲并非古谱,亦非外人所作,乃是皇孙闲暇时自己谱就的。”
这里又涉及到了一条礼仪。
在皇太后面前,元春对夫君袁易的称呼,应该摒弃民间夫妻间的亲昵称谓,遵守君臣之礼,应该剥离“妻子”身份,使用客观的官方称谓,以一个臣妾的身份来谈论一位尊贵的皇孙。
因而,元春称呼为“皇孙”。她的夫君首先是“皇孙”,是皇太后的孙子,其次才是她的丈夫。使用这个称谓,将君臣关系置于了夫妻关系之上。
哪怕以后袁易封了王爵,元春也不能在皇太后面前直接称呼他的爵位,不能说“我家王爷如何如何”,因为爵位是皇帝封的,在皇太后面前摆弄爵位是不得体的。
宫廷礼仪很多,也亏得元春深谙此道,今日在这方面,不会出任何差错,不会因这种事惹人不满。
此刻,随着元春的一番话,皇太后、皇后并熹妃、裕嫔等贵人的目光霎时又都聚焦于袁易身上。
皇太后又惊又喜,看着袁易道:“哎哟!这可真是出人意料!你竟还有这般才情?能文能武便罢了,竟连谱曲这等风雅事也会?且谱得如此清新动听,我竟是从未听过这般别致的调子!”
袁易躬身谦道:“皇祖母过奖了。孙臣不过偶有所感,信手胡诌,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