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皇子夫人,规矩家法 (第1/3页)
孝道重要,泰顺帝常自陈“以孝治天下”。
然则,此番姜雪莲迁葬一事,泰顺帝却不让新归宗的皇子袁易亲赴江宁料理。
细察其里,实有深意存焉。
其一,袁易作为新归宗的皇子,地位微妙,根基未稳。他骤然归宗,不知碍了多少人的眼,挡了多少人的道。如今神京风云暗涌,他须留在神京,若因生母迁葬之事离开神京长达数月,对他不利。
其二:皇子流落民间是泰顺朝的宫闱秘事,若教袁易大张旗鼓亲往江宁为生母迁葬,不啻于向天下宣告:“瞧,我就是那个来自民间的皇子,我要迁我生母的坟了!”引得朝野议论,徒损天家颜面。
其三:袁易既列皇子尊位,难免招人嫉恨。这种时候,他若去江宁迁葬,千里路途,舟车劳顿,其间或有人暗中加害。而泰顺帝近期才经历袁历遇刺身亡之痛,如今实是子嗣单薄,他又很赏识袁易,岂肯令袁易轻涉险地?
其四:姜雪莲迁葬之事,是泰顺帝的恩典和旨意,而非袁易个人之事。君恩重于亲恩,整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皇恩浩荡,而不是“自下而上”的皇子尽孝。故而行此事者,当是奉旨办差的臣工,而非皇子袁易本人。
其五:袁易既已贵为皇子,由他亲自执行一项具体的、劳顿的工程事务,是不得体的。他的角色是“恭领圣恩”和“感恩戴德”,而不是亲自操办。
其六:给姜雪莲迁葬这种事,朝廷自有典章制度,一应事宜自有内务府、工部、礼部及地方官员循例办理。泰顺帝特旨命贺赟总揽其事,协调各部,已是格外周全。
袁易虽不亲自去江宁迁葬,却非全然置身事外。
他可能会迎送灵柩。当姜雪莲的灵柩历经跋涉抵达神京附近或妃园寝时,泰顺帝可能会允许他前往迎接。
他可能会主持安葬仪式。在妃园寝举行的安葬仪式上,他可能作为主祭人出现,焚香奠酒,执礼如仪。这既全人子之心,又不失天家体统。
再就是祭祀。祭祀之事,方是皇子袁易对生母尽孝的绵长之道。
……
……
尽管今日归宗皇子,尊荣加身,令袁易心潮澎湃,但他实也耗神费力,生出几分倦意来。
他素来又有午间歇晌半个时辰的习惯,而在这赤日炎炎的五月晌午,于清凉卧室中午睡半个时辰,实是祛暑养神的快事一桩。
他今日并未在自己居住的宁国府正堂院落午睡。细论起来,他竟还从未在那富丽堂皇的正堂内安眠过。三日前方才迁入这宁国府,当日便遭袁时上门寻衅,继而便被羁往畅春园,直至今日方归。
今日午睡,他去了元春所居的院落,这院落位于正堂院落东侧。
想当初,一家人住在东郊姜宅时,因房舍有限,元春一直与他同住一间卧室。如今迁入轩昂的宁国府,便不再如此。元春有了自己单独的院落,宽敞精致,花木扶疏,且布置得清雅温馨,透着女主人的巧思。
元春亲自将袁易引入自己的卧房中。
房内收拾得纤尘不染,窗明几净,帘栊低垂,遮去了室外炽烈的阳光,只透进柔和的光线,空气中弥漫着元春身上惯有的那股清甜幽香,令袁易心神宁帖。
元春服侍他脱下外袍,只着中衣,在铺着玉色簟席的凉床上安置了,又细细替他掖好纱衾角,便携了抱琴悄步退了出去,只留下香菱在房内伺候。
此时,绣帐之内,袁易已然睡去,呼吸均匀。
香菱斜着身子,坐在床沿一旁的绣墩上,手中执着一柄团扇,轻轻地、有节奏地为袁易打着扇子,送去缕缕凉风。
她望着帐中熟睡的男子,那张熟悉的面容,此刻在睡梦中更添几分平和,只是其身份之尊贵,却与三日前已截然不同。
她不由看得入了神,心思飘忽,到现在仍觉恍然若梦。
“大爷……怎地忽然就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