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蟒袍加身,认亲二圣 (第3/3页)
来,追问道:“哦?既如此,你读了这《孝经》,可有何感悟?不妨说与你皇祖父与朕听听。”
袁易略一沉吟,便依着《孝经》微言大义,结合自身处境,从容奏对:“儿臣愚见,《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为人子者,孝为百行之首。儿臣既蒙天恩,归宗皇子,此后于君于父,更当时刻恪尽孝道。于皇祖父、皇祖母,当日夕祈愿圣体安康,承欢膝下;于父皇、母后,当谨遵教诲,竭诚尽孝,以报浩荡天恩。此乃人伦之本,亦是为臣为子之分内事。”
他言语清晰,态度恭谨,尤其难得的是,在提及“母后”时,语气毫无滞涩,显得自然真诚。这“母后”所指,自然是泰顺帝的正宫皇后。
景宁帝听罢,捻须微微颔首,面露嘉许。
泰顺帝心中更是受用。他原只盼袁易能明白孝道之理,然此子竟能如此周全,不仅不忘皇祖母,连并非生母的皇后也一并恭敬列入尽孝之列,这般识大体、顾大局,心思缜密,虑事周全,真真是……肖似其母的蕙质兰心,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暖阁之内,一时竟充满了天家的温情与欣慰之气。
忽地,泰顺帝面色又重新端凝,沉声道:“袁易,你皇祖父与朕已议定,过三日,便是本月十七,于紫禁城中,为你举行告庙典礼与册封典礼。届时,你皇祖父更会特意自畅春园回銮,亲临这两场典礼。你皇祖父待你恩重如此,实乃你天大的造化,还不快快叩谢天恩!”
袁易忙整肃了衣冠,再次向着景宁帝行大礼,声音恳切:“孙臣叩谢皇祖父天恩浩荡!”礼毕,又转向泰顺帝,同样恭敬行大礼,“儿臣叩谢父皇恩典!”
……
……
泰顺帝要亲自领着袁易去向皇太后与皇后请安。
有太监抬过明黄亮轿乘舆,泰顺帝升舆而坐,袁易则恭谨随行在侧,一行人出了九经三事殿,逶迤往皇太后所居的凝春堂行去。
此番行程,近乎穿越半座畅春园。一路亭台错落,山水相映,奇花异木,争妍斗艳,景色之秀美,似非凡间能有。
这已非袁易初次得见畅春园深处风光,又因泰顺帝在侧,且是去拜见后宫至尊,他不敢松懈,步履沉稳,没有左顾右盼,细细赏玩,只将满园美景囫囵收入眼底。
来至凝春堂,此处建筑朴雅,廊庑回环,绿荫匝地,虽值盛夏,却自有一股清凉宁静之气,“凝春”之名,果真不虚。
泰顺帝下了明黄亮轿乘舆,迈步走向堂内,袁易恭谨地跟在其后。
因早已遣人打过了招呼,此时皇太后与皇后正在堂内。
堂上正中,坐着皇太后邬氏,面容慈和。
下首一侧,坐着皇后伍氏,仪态端庄。这位皇后今年已经四十五岁,她曾为泰顺帝诞下第一子袁晖,奈何此子年仅八岁便夭折了,若至今在世,已是二十九岁的英伟年纪了。此事乃她心中永痛,亦是她虽居中宫却时常落寞的缘由之一。
袁易上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口称:“孙臣袁易叩见皇祖母,儿臣袁易叩见母后!恭请金安!”
皇太后早已见过袁易,且早已喜爱,今日见袁易一身皇子服制,更显气度非凡,脸上笑容愈发慈祥,抬手道:“好孩子,快起来。”
皇后亦是微微颔首,目光在袁易身上停留,带着几分审度,几分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二人随后各训诫了袁易几句,无非是“勤谨孝悌”、“不负圣恩”之类的话。袁易皆垂手恭听,一一应下。
皇太后又笑道:“明儿巳时,你携你媳妇元春过来,也让她来见见我与皇后。”这便是要让元春以皇子夫人的身份来谒见了。
袁易忙躬身应道:“孙臣遵旨。”
今日不过是认亲之始,且有泰顺帝在旁,皇太后并未多言,略叙片刻,泰顺帝便起身告退。袁易再次行礼,随着泰顺帝悄然退出凝春堂。
走出清凉殿宇,重返烈日之下,袁易缓缓舒了一口气。
身份骤变,便周旋于至尊之间。
而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