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酷吏姜念,何惧之有 (第3/3页)
闹事的盐商、盐户人等也都散了。
今日的烟雨也已住了,雨后放晴,本来被雨网洇得发暗的盐院,此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几分鲜亮颜色来。
姜念踱着方步,穿过几重院落,来至四并堂,入了内室,见邱姨娘、林黛玉、小丹、紫鹃俱在室内。
见姜念进来,邱姨娘忙起身道万福,林黛玉亦敛衽行礼。
林黛玉今日穿着月白绫袄,外罩天青色比甲,下系着藕荷色罗裙,行动时裙裾微扬,恍若一朵轻云出岫。
姜念对邱姨娘虚扶一把,道:“姨娘不必多礼。”
林如海本倚在床头,见姜念进来便要起身。这些时日将养下来,他的身子已好了不少,面色也已好了不少,已能下床略作走动了。
饶是如此,姜念还是急步上前按住:“姑丈依旧安心倚在床头说话便是。”
林如海点了点头,邱姨娘忙上前帮着整理靠枕,枕上绣着的青竹纹样,与林如海清瘦的面容相映成趣。
林黛玉向紫鹃嘀咕了一句,紫鹃会意,搬了张椅子放在床前。
姜念方在床前坐下,林黛玉已亲自捧了盏香茶递来,姜念接过,吩咐道:“邱姨娘与林妹妹留下,其余人都出去罢。”
小丹、紫鹃等人虽舍不得这听新鲜话儿的机缘,也只得行礼退出。紫鹃临去时,还悄悄将帘子掀起一角,却被林黛玉一个眼风扫来,忙缩手退下。
“林妹妹还是依旧把风。”姜念抿了口茶,瞥了眼林黛玉,眼中带笑。
林黛玉心中暗啐一声,面上却不显,只微微颔首,耳垂上的珍珠坠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映出腮边泛起的一抹红晕,而轻轻晃动的珍珠坠子,倒像是替主人诉说着心事一般。
林如海早已按捺不住,连声问道:“事情如何了?”
姜念便将情况娓娓道来。
邱姨娘与林黛玉俱凝神细听,待听得姜念当众亲斩刘仲方时,二人皆心头一颤,林黛玉更是纤指微蜷,也不禁仔细打量起了姜念的官服,虽瞧不出来,却感觉那官服上像是溅落着血迹似的。
及至听闻姜念威慑众总商遣散闹事者及认赔欠课,邱姨娘与林黛玉又皆暗自赞叹其手段高明,只是林黛玉忍不住腹诽了一句:“这臭姐夫端的狡猾,倒像个成了精的狐狸!”
林如海听罢,赞道:“贤侄这番雷厉风行,真真了得!我担当两淮巡盐御史数年,竟不如你这几日见效,只是……”言至此处,他忽而长叹一声,眉间忧色渐浓,“只是此番行事,少不得有人要弹劾你了,尤其是朝中那些与扬州总商勾连的王公大臣,怕是要参你一个‘酷吏’之名!”
此言一出,林黛玉心头骤然一紧,手中绣帕不觉用力,将帕上那朵娇嫩的水芙蓉揉得皱乱不堪。邱姨娘亦蹙起眉头,面露忧色。
林如海所虑不无道理。
盐政一事,牵涉大庆最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两淮盐政。
扬州总商,哪一个背后没有强大的靠山?有些甚至直通都中王公,乃至太上皇景宁帝——譬如那沈传恩。
姜念此番雷厉风行,势必招致朝野非议,弹劾如雪片纷飞,“酷吏”之名,怕是再难洗脱。
然而,他何惧之有?
他是景宁帝之孙、泰顺帝之子,深得二圣青睐,更有气运加身。此番整顿盐政之策,离京前便已得泰顺帝首肯,而泰顺帝素来偏爱这般“酷吏”。
念及此,姜念唇角含笑,眉宇间却自有一股凛然之气:“姑丈关怀,侄儿心领。只是此番行事,皆与圣上议定。纵有千般弹劾,我又何惧之有?”
林黛玉闻言,不由抬眸凝视,心下暗叹:“这臭姐夫倒有几分胆色!”忽见姜念目光转来,她顿觉面颊微热,忙垂首假意整理裙裾,纤指拂过之处,那绫罗本就平整,何须抚弄?不过是为遮掩那一瞬的失态罢了。
窗外雨后初晴的阳光透过纱窗,映得她耳畔珍珠坠子莹莹生辉,也映出了她腮边泛起的又一抹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