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人多力量大 (第2/3页)
子,打量着这位传说之中据说是小时候就认识他的秦王,而后恭敬的行了一礼。
“见过大王!”
李爽哈哈一笑,随手从身上解下一块玉,交给了高澄。
娄昭君一喜,道:
“澄儿,还不谢过大王!”
高澄从小没有吃过亏,在娄昭君的骄纵之中,作风豪放。
鲜衣怒马,喜好奢靡,可谓贵公子。
接过了李爽手中价值不菲的随身玉佩,高澄脸上露出了笑意。
“多谢大王!”
娄昭君带着高澄来见李爽,自然是为了让高澄在李爽面前混个脸熟,好为将来做准备。
两人退下去之后,李爽看着高欢,问道:
“贺六浑,你不是还有一个小儿子高洋,怎么不带着一起来?”
高欢听了这话,脸上的笑意渐渐隐去,搪塞道:
“洋儿还小,带出来不方便。”
高澄、高洋都是高欢的嫡子,但待遇很不同。
高欢对此,心中也是十分忧虑。
李爽见此,也不多言,微微一笑,拿出了高欢上呈的收复辽东的文书。
“贺六浑,你这收复辽东的策略用了一番功夫。”
辽东之地,从先秦之时便是燕国的土地,后至秦汉,一直是边防重地。
汉末,司马懿征讨辽东,灭了公孙氏,屠了襄平,迁移了四万户百姓至内地,导致了汉人的力量在辽东急剧缩小。
自后西晋之乱,五胡乱华,辽东为鲜卑慕容部所占据。
北魏兴起,与高句丽联手,灭了慕容氏。此后,双方便以辽泽为界。
辽东在高句丽的掌控之中,已有百余年。
高欢听了李爽的话,心中有些忐忑。
他是做了一番功夫。
北魏与高句丽以辽泽为界,双方商贸人员来往密切。
无论是走卢龙道、北古道进入辽东,还是通过渤海水道从山东去卑沙城,路线已然成熟。
高句丽也不是只与北魏的交往,还派遣使者去南梁朝贡。
从辽东去往建康的海上航道,早在三国时就已然开通。
高欢进入河北之后,便与高乾等人合伙,与高句丽通商。借此机会,他了解到了许多高句丽的情报。
不过高欢送上这份收复辽东的策略,并不是为了收复辽东,而是为了给手下一个交代。
高欢坐镇邺城,周围没有开拓的空间。
他麾下万余六镇兵想要进步,能够打谁?
东面是高昂、高乾,北面是李元忠、宇文泰,西面是于谨,南面是侯景、斛思椿、贾显智、贾显度。
一个都打不了。
他送上了这份文书,李爽不答应,高欢便有了借口,不是我不努力,是上面不给机会,好转移底下的六镇兵的怨气。
李爽答应了,那更好,要打高句丽的话,河北的形势必然会有所变动,高欢便有了进步的机会。
“大王以为如何?”
“辽东本是我中国之土,为高句丽所窃据,自是要收复。想那高句丽,本是汉之旧属,趁中国丧乱之际,侵占汉之玄菟、乐浪等郡,兵至辽泽,欲臣东胡,不臣之心昭然,久之,必为中国之大患。”
高欢心中一咯噔,李爽就这么同意了?
“然社稷不安,天下未平,兴师辽东,必然耗费糜多,且一击不成,恐徒劳百姓,空使高句丽有所警觉,反而不美。”
高欢的心是七上八下的,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李爽给出了答案。
“打,也不打!”
……
屋子里,娄昭君看着高澄手中的那块玉,很是欣喜,连高欢进门都没有察觉。
“澄儿,听阿母说,待在邺城不是长久之计,你得去洛阳,进入太学,读几年经典,然后跟着秦王,立下军功,得一个勋位,将来才有出息。”
娄昭君已然为自己的嫡子规划好了未来。
虽说她和绝大多数的北人一样,不喜欢汉人那一套,教出的儿子也更像是个鲜卑人,不过如今的形势比人强。
洛阳城被修复了,虽没有了之前的繁盛,可也没有了那些掣肘。某种意义上说,如今的北魏已经不用汉化了。
高澄对于自己母亲给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什么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