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1章:治河争议!朱家祖陵能淹否?泗州之民能迁否? (第2/3页)
季驯在洪泽湖以东大筑高家堰,抬高水位,将会淹祖陵、毁淮北。
日后若遇大雨,黄河倒灌,将会造成凤阳府内的十余万百姓无家可归,他们向潘季驯恳请开支河分流入海,然潘季驯训斥他们是:尔等焉通河治,此举实乃为泗州而害漕运乎!
此奏疏之所以引得朝堂百官热议。
是因此奏疏详细描述了待八十里长的高家堰大坝建成后,淮河水全部汇入清河口冲刷黄河泥沙,将导致洪泽湖的水位迅速上涨,使得本就低于淮河的泗州城与明祖陵成为洼地,但凡淮河水弱于黄河水,黄河便会倒灌,使得泗州与泗州旁的明祖陵成为一片汪洋,且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正常。
明祖陵。
即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的衣冠冢。
观其名,就能看出当年的朱家甚是贫困。
其祖辈身死都是一张芦席裹尸,然后挖个坑便随便埋了,根本没有坟墓,更谈不上寻尸身了。
后来朱元璋收复凤阳之后,因此处是他的出生之地与祖上生存之地,便在凤阳府泗州城北建造了祖陵,名为: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淮河下游,距离黄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清河口,仅仅有二百余里。
只要黄河水泛滥,泗州城与明祖陵便有被淹的风险。
明代历代帝王为了保住这块“王气所钟、命脉所系,太祖出生之地”,不惜工本,或筑堤造堰、或开河泄水,全力保护着这座祖陵。
祖陵,实乃朱家帝王之气汇聚处,其重要性甚至大于漕运,大于民生。
涉及大明王气之盛衰,自然引起了很多官员的关注。
京师许多官员知晓潘季驯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之策,是在徐州至清口一带修筑数百里的大堤。
但并不知潘季驯为了能将淮河水逼至清口汇黄,冲刷泥沙,竟在洪泽湖东将高家堰又翻修起来,目的是将曾经的“北堤南分”之规划,变成南北俱堤。
一些略懂治河之策的官员开始分析。
河道升高,若淮水弱于黄河之势,必然导致倒灌,而那时,泗州与祖陵就会变成宣泄口。
顿时,开始有官员上奏,认为潘季驯修筑高家堰的治河之法不可取,为祖陵,应另辟支流,以备洪涝时泄洪。
若将祖陵淹没,大明自小万历以及以下,全有亵渎祖宗之大罪。
更有官员通过分析论断,得出了“黄河倒灌,陵区松柏枯死,水至祖陵墀中,大泄王气”的结论。
……
近午时,文华殿内。
张居正、殷正茂、申时行三大阁臣、工部尚书李幼孜,还有沈念全被小万历召入殿内。
小万历看到诸多官员上奏称修筑高家堰有可能导致他朱家的老祖宗被淹,不由甚是着急。
“李尚书,你觉得泗州知州杜元所奏之事,可能性大吗?”
李幼孜略通河事,工部又在配合潘季驯治河,故而率先问他。
李幼孜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臣以为修筑高家堰与祖陵被淹没有必然联系,祖陵位于淮河下游,被淹的风险本就较大,地方官员常年通过不同的方式,防止祖陵被淹。不过……不过……高家堰建成,洪泽湖蓄水过多,祖陵被淹的可能性可能会更大一些。”
“但是,如果不修筑高家堰,借水攻沙便会大打折扣,影响全国性漕运!”
小万历听完后,不由得皱起眉头。
“什么叫做祖陵被淹的可能性大一些,难道就不能完全杜绝吗?”
李幼孜面带无奈,人力在天灾面前,向来都是弱者。
下游之处,本来就是经常被淹之处,除非更改河道,不然大禹来了可能都没有办法。
张居正见小万历有些急躁,当即站出拱手道:“陛下,当下还只是泗州知州的一面之辞,待我们听过潘总督的回话后再议此事吧,既然朝廷对他充分放权,此刻就应该信任他,待看过他的奏疏后再议此事!”
“元辅所言有理,是朕刚才过于冲动了!”小万历的语气变得柔和起来。
而此刻,沈念的眉头深深皱起。
当他看到这份奏疏时,一抹前世的记忆涌入脑海之中。
“明祖陵于清康熙年间被洪水淹没,沉入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