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38章 星火燎原,顾氏贾文和?(求月票)

第38章 星火燎原,顾氏贾文和?(求月票)

    第38章 星火燎原,顾氏贾文和?(求月票) (第2/3页)

民心不成?”

    这话一出,周围百姓的目光顿时锐利起来,隐隐将那两个探子围在中间。

    “对!看他们鬼鬼祟祟,不像好人!”

    “抓起来送官!”

    “报官!就说有奸细扰乱民心!”

    眼见群情激愤,那两个探子脸色发白,额头冒汗,再不敢多言,慌忙挤出人群,灰溜溜地钻入小巷消失不见。

    茶肆掌柜的走出来,对着众人拱拱手:“诸位乡邻,莫要被小人乱了心神!”

    “顾太傅自有安排,咱们泗州人,信顾家!”

    “都散了吧,该修河的去修河,该做营生的做营生!”

    这一幕的种种,在如今大宋各地不断发生。

    虽不能将各地的风波全然止住。

    但这种人心上的动荡,却在无形之间逐渐散了开去。

    当然,顾易自然也明白这一切只是基础!

    虽然如今一切都看似在逐渐变好,但这一切也只是浮萍罢了。

    若是不能解决漕运之事。

    大宋所面临的粮草问题仍旧是足以压垮一切。

    陆运所产生的消耗,是不可能弥补的。

    至少在当前的这个时代。

    这一点,无人可破!

    不过好消息是,至少如今的一切在他看来,却仍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此项政策的正式确定。

    顾氏所推行的凝灰泥也终是被正式抬到了明面之上。

    在经过了一次用于漕运的试验,确定了此物可用之后,整个大宋各地的“工坊区”迅速便被朝廷彻底垄断了起来,用来生产“顾氏凝灰泥”。

    一切的一切可谓是环环相扣。

    到了如今,大宋各地之间的工坊区其实已经十分成熟了。

    无论是其中的工人也好。

    亦或是各地相关的种种也罢。

    而这就是天然的生产力工厂,朝廷可以丝毫都不费力的去将这些征用。

    顾氏对于百姓怀有仁慈。

    但是对于各地的大商以及世家们却没有丝毫的手下留情。

    而这些,往往就是掌控工坊区的一批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

    此次的“顾氏凝灰泥”并非是什么高端的东西,甚至都不需要去耗费什么心力,只需要让工坊区的工人们按部就班去处理一个个原材料。

    其中的比例问题,则是交给顾氏走出的一个个匠人。

    多年的发展在此时终是开花结果。

    纵使这一切在顾易这个现代人的眼中看来同样也是有些简陋,但放在当下,其所能够爆发出来的产量却也同样十分惊人。

    而随着“顾氏凝灰泥”的不断产出,各地的漕运修复工作,终于摆脱了以往那种事倍功半的泥泞挣扎,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扎实而稳健的推进态势。

    在泗州那片狼藉的塌陷河段,工部原本的规划是征发数万民夫,先用数月时间打下密密麻麻的木桩作为基架,再以夯土和石块层层填筑,期间还需等待合适的枯水期。

    此法耗费巨大,且极易被夏季持续的雨水和上游来的水势冲毁。

    但如今则是完全不同。

    随着顾氏匠人与水利专家的相继赶来,整体策略顿时便发生了变动。

    他们并未盲目填塞漩涡,而是指挥水性好的河工,潜入急流,将混合了“凝灰泥”的特制麻袋,精准地投放在塌陷区域的边缘和关键受力点。

    这“顾氏凝灰泥”遇水后,一日内便可初凝,三日便坚逾寻常灰浆。

    如同下围棋般,一点点在水下构筑起一道隐形的底盘,扼制了塌陷的进一步蔓延,此过程虽仍需十余日,但相较于原先无处着力的困境,已是天壤之别。

    而待水下基础稍稳,工匠们不再依赖漫长的木桩阵,而是利用“顾氏凝灰泥”快硬高强的特性,采用分段围堰法。

    以竹笼、木栅为框,快速填入巨石,并以大量“顾氏凝灰泥”浆灌注缝隙。

    每一段围堰皆能在五六日内稳固成型,如同在狂暴的河水中钉下了一颗颗坚实的楔子。

    随后,民夫才在围堰的保护下,从容清淤、夯实内里。

    此法将庞大的工程分解为数个可以并行推进的小单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被全线冲垮的风险。

    而对于露出水面的堤岸砌筑,“顾氏凝灰泥”更是大放异彩。

    匠人们指挥民夫,将凿刻规整的石块用这灰泥砌垒。

    几乎无需等待,砌上一层便可继续上一层,灰泥在石块间填充得饱满密实,隔夜后再看,接缝处已呈青灰色,坚硬异常,斧凿难入。

    新筑的堤岸不仅速度快,其整体性和抗冲刷能力,远超以往任何工艺所筑。

    而随着这一切的工程彻底定型,泗州主河道那触目惊心的巨大豁口已被一道略显稚嫩但异常坚实的灰色新岸所取代。

    虽然整体工程尚未完全结束,上游来水仍需小心引导,但那股吞噬一切的漩涡却已然不再出现,第一批用于测试的轻舟,在老练船夫的操控下,有惊无险地擦着新堤驶过了这段河道。

    而这——

    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整个大宋!

    新筑的堤岸上,无数民工与匠人望着那顺利通行的轻舟,激动得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