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统元盛世启,提前五百年的航海(求月票) (第2/3页)
国事战事
这一切的种种都需要他去调度。
好消息就是,这一代的顾氏子弟虽然不是那般的优秀,但也算得上是可用之人。
尤其是再加上顾氏代代相传的各种资料,以及各代先人昔年所提出的设想,虽然其中东西并非是全部可用,倒也是有着不小的可取之处。
——以工代赈,税收减免,土地改制。
这一切的手段都是让北汉之地快速复苏过来的基础。
除此之外,顾瑾同样还利用起了顾氏的资源。
让顾氏于北汉之地经营钱庄,提供贷款给当地商户及百姓。
顾氏的财富绝对可以称之为当世之最。
千年积累的底蕴。
给与了顾氏十足的底气。
同样的,利用顾氏的基础也是在刺激经济的复生。
让顾易比较惊讶的是,这一代的顾氏子弟竟然在北汉之地搞起了专门的“工坊区”。
以顾氏和朝廷的名义。
就在整个太原发展起了以地区特色为主的皮毛加工制铁等工厂。
在聘用百姓的同时。
以官方的渠道,通过海贸的方式来发展地方上的经济。
这完全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哪怕他早已确定,当前九州的商业发展已经超出了原本历史太多太多,但却压根也没能料到,这种局面竟会提前这么早的出现。
这算是啥?
资本主义的雏形嘛?
顾易倒也并非是有着什么其他的念头,只是习惯性的沿着这个模式继续思考了下去。
众所周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始,便是因为工业与运输的“动力瓶颈”。
煤矿开采、包括纺织以及冶金等手工业作坊所受到的天然缺陷,无法支撑规模化、集中化的工厂生产。
最后才在“灵感爆发”之下。
经过一代代的迭代,最后产出了蒸汽机。
如今这算不算是工业革命的初始?
顾易也不清楚这一点。
但很显然,当顾氏踏出了这一步之后,他们早晚都会面临到这方面的问题。
在一阵犹豫之后。
顾易也是并未去干涉这一切。
虽然这很有可能对整合九州造成极大的影响,但事情的发展向来不会一成不变,更别说他还有着修正的机会。
顾氏的路注定充满了艰辛,同样也是需要处处碰壁。
他不能因为后世人的思想就来遏制一种发展。
除此之外,顾瑾还在整个北汉制定出了长期发展的制度。
除却兴建顾氏学院,强调华夏正统之外。
他们通过顾氏一代代人行天下,对各地地势的了解与掌控,划定出了部分区域,用以推广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与江南纺织业形成产业链。
这样做的原因自是有很多。
他不能让所有的百姓都去耕作桑树。
这样的行为,会对粮食价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他只是通过地域来划定区域。
有些地区的地势本来就不适宜耕种作物,但种植桑树却完全可行。
再加上以免除赋税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切制度,都堪称经济复苏的利器。
当然,实施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不少麻烦。
无论是有心之人煽动百姓抗议,还是贪官污吏与地方大族借自身影响力暗中操纵、从中牟利,
这类事情都屡见不鲜。
但好在,还有御史台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顾瑾进一步加大了御史台的监管力度,使其成为以顾氏为中心、监督全国的核心机构。
若换作旁人,这一系列举措恐怕早已招致杀身之祸。
但这可是顾氏——
是被赵匡胤托付江山的顾氏!
这就是顾瑾最大的底气。
他们这一代人,本就与新思潮同生,所思所为早已超越前代。
他们毫无任何的畏惧。
只要是认定了一件事是对的,那便不会有任何的犹豫!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瞬间——
已是统宝四年。
此时的开封,早已不是昔日旧貌。
虽只短短数年,整座城却如得春风细雨,焕发出惊人的生机。
街巷之间,人流如织,南北口音交错,俨然万国辐辏之地。
运河上舟业连绵,货殖堆积,东南的丝帛、江南的稻米、西北的毛皮、南国的香料,皆汇于此。
码头上吆喝不绝,装卸货物的挑夫络绎不绝,俨然一幅流动的《漕运图》。
市井之间,铺肆林立,旌旗招展。
早市拂晓即开,夜市灯火彻夜不熄,酒肆中传出笑语喧哗,茶坊里飘起清香袅袅。
城门内外,车马络绎不绝。
有新式的四轮马车载着客商疾驰,也有装饰华丽的轿舆缓行其间,道旁植柳成荫,楼阁参差兴起,青瓦朱檐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无论是谁初入开封。
都会被眼前的这番景象给惊呆。
此时,太傅府中。
“兄长!”
“兄长!”
几声急促而充满喜悦的呼喊陡然响起。
正埋首于奏疏之间的顾瑾闻声,整个人猛地一怔,随即蓦地站起身,径直朝书房外快步走去。
他还未走出门,那道声音的主人便已经闯了进来。
顾瑾望着眼前这位肤色比他自己还要黝黑的汉子,先是微微一怔,随后才像是认出了什么,声音不禁有些发颤:“砌弟?”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敢置信,仿佛不愿承认眼前人风尘仆仆的模样。
“兄长,是我!”
顾砌重重点头,话音未落便大步上前,将顾瑾一把抱住:“弟回来了!”
“你”
顾瑾的身体开始颤抖了起来,甚至就连眼眶都红了几分。
他已经与顾砌太多年未曾见过了。
作为顾氏这一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