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李世民震怒,亲征!(求月票) (第1/3页)
    长安。
    无形的肃杀之气弥漫在整个朝堂之上,听着相里玄奖汇报于平壤城发生之事,群臣们的表情完全都变了。
    ——有人愤怒;有人摇头,神色各异。
    “砰”的一声。
    李世民猛地拍了一下身前的大案,眼神之中满是恼怒。
    “大胆!”
    “此贼当真是觉着朕没胆量灭他高句丽?”
    “还是说,他把朕当成了隋炀帝那种皇帝,觉着我大唐就算动兵,也绝不可能灭的了他?”
    他已经很久都没有这样愤怒过了。
    自大唐国力越来越强,四方藩国冠其“天可汗”的名号之后,李世民的心气也在不觉之间发生了改变。
    人向来就是这样。
    渊盖苏文的这个举动让李世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蔑视!
    他又岂能不怒?
    殿内寂静,群臣表情大变。
    虽然谏言之气依旧,但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他们也是不敢再劝。
    当下,长孙无忌便立刻站了起来,朝着李世民拱手说道:“臣请陛下出兵,以震我大唐国威!”
    话音落下,群臣接连而起。
    声声铿锵之音响彻整个太极殿。
    “昔隋炀帝三征辽东而天下崩,非兵不利,乃失道寡助也!”
    “今陛下承高祖遗烈,秉天可汗之威,若不复辽东旧疆,雪我九州之耻,则九泉之下何以见文皇?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正告庙兴师之时!”
    “.”
    “贼弑其君,囚其主,此董仲舒所谓‘春秋大义所不容’!”
    “《礼记》载:‘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今高句丽僭越人伦,若纵其横行,则四夷谁复尊王化?”
    “昔齐桓公伐楚,责‘包茅不入’;陛下今日代天行诛,尤烈于桓公!”
    “.”
    “新罗素秉臣节,泣血求援,此管仲所谓‘存亡继绝,霸者之责’!”
    “《司马法》云:‘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今高句丽虐新罗之民,截朝贡之路,陛下若不拯之,则西域、南海诸藩,孰敢托命于唐?”
    “.”
    “今高句丽拥精甲二十万,据辽东形胜之地,此贾谊论匈奴‘天下之势方倒悬’!”
    “《汉书》警曰:‘不攘夷狄,中国未可安枕。’”
    “今若不摧其锋,待其联突厥、结百济,则幽燕之地永无宁日。”
    “陛下当效汉武断匈奴右臂昭烈平四方之举,永绝后患!”
    “.”
    声声话语,如雷贯耳。
    这就是如今的大唐。
    当大事已经无法扭转之时,群臣便会无比的统一,短短刹那便已经为李世民列举出了出兵的理由。
    长孙无忌此时更是不再像以往的那般低调,待众人话音刚落,便铿锵开口:“四罪滔天,神人共愤!”
    “雪耻、诛逆、护盟、安边——此战非为黩武,实乃奉天道以伐无道,行仁术以拯苍生!”
    “伏请陛下——”
    “发六师,定辽东,开万世太平之基!”
    话音刚落,长孙无忌立刻便跪了下去。
    而殿中群臣亦是立刻叩拜,伏拜山呼:“臣等请战!”
    “陛下天威所向,必克丑虏!”
    李世民看着群臣,眼神之中的怒色终是渐渐退了下去,但给人的感觉却仍是那般的骇人。
    他沉吟片刻,终是缓缓开口:“传朕圣旨,调关中府兵、十六卫禁军。”
    “及河东诸州守军。”
    “朕,要亲征!”
    ——亲征!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瞬间如同震雷一般在群臣耳边炸开。
    所有人的表情都是纷纷一变,本能的便抬头看向了已经生出了不少白发的李世民,一时之间竟然全都愣住了。
    谁都没有料到李世民会做出这种决定。
    虽然整个天下都知道,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旁人无法比拟的。
    但李世民年事已高了啊!
    而且他可是皇帝!
    群臣又怎么可能想到李世民会决定亲征?
    瞬间,群臣立刻便想开口劝阻。
    且不说隋炀帝亲征之事摆在前面,以李世民这样的年纪,再次前往战场,而且还是如此兴师动众的远征。
    但凡若是出现了半点的意外,很有可能便会导致整个大唐陷入内乱。
    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劝阻!
    但还未等他们开口,李世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