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男儿立志出乡关(二合一章节) (第3/3页)
,父老送上了一面死字战旗,更是成为的一桩美谈。
侯某想说的是,新宁虽为穷乡僻壤,但是新宁父老也是不弱于人,知道这样一份大意。
如今送上死字战旗一面,弟兄们伤时用来拭血,战死后用来裹尸体,也好让国人知道我新宁子弟没有孬种。”
当这样的话落在了耳朵里后,江金桥等人浑身一个大大的激灵;嘴里跟着齐齐地大吼一句:“请家乡父老放心,新宁没有孬种~”
紧接着,更大声音也在军营之外响彻了起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军营之外已经围了一两万人之多,他们也跟着齐齐喊出了一句:“新宁没有孬种~”
在这样震天的喊声中,胡长官郑重的记过了死字战旗,嘴里对着侯县长回答出了一句:“请家乡父老放心,人在旗一定在”
说着这话的死后只见他身姿笔挺,五官犹如刀削一样分明,加上手上戴着的洁白手套,脚下一双能当镜子照的长筒马靴。
还有一阵江风吹过时,随风起伏的披风,胡彪此刻威风到了极点。
当时江金桥等一众青少年看在眼里,脑壳里只有一个想法:“大丈夫当是如此……”
可惜当随后的时间里,胡彪站到了台子中央准备讲话,再次为弟兄们鼓鼓劲的时候。
看着那一张张说不出意气风发的年轻脸庞,却是想到了此战之后,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活着回乡。
看着外面那么多父老,亲手将儿子和兄弟、丈夫交给自己,搞不好就再也回不来。
如此一来,自己还有没有脸回乡这样一点,心中莫名地有些萧瑟;嘴里的那些大道理,瞬间就再也说不出口。
好在他也知道,现在可不是什么矫情的时候。
深呼吸了一口气后,嘴里大吼了起来:“苏北独立团湘省补充团,出发……”
在胡彪悠长的口令声中,一个昨天下午才刚刚抵达,不过因为当年跟着胡首长在桂南血战过,如今身份是副营长汉子。
也是跟着大喊起来:“一营一连,齐步走,二连和三连跟上。”
江金桥等一行人在口令中一个激灵,当即以六人为一排的队形,迈着大步行走了起来。
他们挺胸收腹,走过了胡团座等人郑重行着军礼的台子,走出了生活了半个月的军营,向着东门码头走了过去。
这一路上,道路两边全都是新宁的乡亲。
路边、屋顶、树上全部都是人,怕不是整个县城的人都来了。
他们将各种煮鸡蛋、米花糖、咸鸭蛋、桃李等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吃食,不断往他们手里塞。
最初的时候,江金桥还记得长官们说过,要学当年岳爷爷的岳家军,那一种‘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的军纪,连忙推迟了起来。
只是自己一双手哪里比得过乡亲们,同时最少几双手同时塞东西的动作。
不多时,江金桥发现自己的衣服和裤子口袋,甚至是土布背包里面都被塞了好些的吃食,看样子在船上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不好做饭事情了。
只是隐隐感受到这些吃食中的情谊,江金桥却是多了一份莫名的责任感。
走到半路的时候,他忽然有人在大声叫着‘桥伢子’这个名字;扭头一看,却是在路边的位置上,看到爹娘和两个哥哥、一个妹妹正在大声喊着自己。
大哥更是探出了手臂,将一个护身符的递送过来的同时,在嘴里又喊出了一句:
“这个护身符,是娘连夜去八角寨云台寺给你请回来的,一定要好好带着,能给你保命的啊。”
听到了这样一句,江金桥当场就差点哭了出来,因为云台寺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庙,据说在那里烧香拜佛非常灵验。
只是它所在的八角寨,离着县城可是有三四十里远。
娘昨晚怕是刚从军营中出去后,立刻就去了八角寨,求了护身符之后又立刻返回,忙了整整一个晚上,这才能赶得上自己出发。
想到了这里,他心中那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更加厉害了。
又向前走出了百十米,他们走过县里唯一的小学,蒋夫子当前正带着大大小小百十个学生娃娃,先是学者古礼对着他们作揖。
然后齐齐在嘴里大声,念起了一首江金桥没有听过的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破倭寇誓不还;埋骨何期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不过读了两年私塾的江金桥,没有听过上面的诗也正常,因为这是蒋夫子,把宋代月性和尚的一首《题壁诗》改了一下而已。
当然了!听不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16岁的少年。
在灵光一闪中终于明白了一些什么,真正明白了本次挥着胡团座带着他们出征的意义:
是为了光宗耀祖,也是为了升官发财,但更是为了把那些鬼子赶出去,保护这一块祖先留下的土地,还有这块土地上的同胞。
心神激荡之下,他用力举起了一只手臂。
用带着浓重湘音的口音,奋力地喊出一句:“中华要灭亡,福南人先死绝。”
声音才是落下,无数人跟着同样喊出了这样一句;那是在这个无比艰难的时代,被逼到了绝路的中华儿女们,发自内心的怒吼声……